美文网首页
2024-08-01学贵有思

2024-08-01学贵有思

作者: 阅写达人 | 来源:发表于2024-07-31 22:54 被阅读0次

关于学习,最重要的是思考,今天读到刘西川教授的一篇文章《梁漱溟:思考问题的八种境界》,很是有感触,其一是是关于梁漱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儒者,他其实学历并不高,但学问却非常深广,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矮思考钻研;其次就是谈到了我们当下在学生学习当中最大的问题:学不可谓不勤,然而却常常事与愿反,最根本性的就是学习中不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或根本就没有问题。

关于当下学生在学习中徒劳无功的第二个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课堂上经常在寻思着答案,然而,几年来一直没有让我找到满意的答复。在读了刘西川教授的这篇文章,有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几年来的迷惑突然豁然开朗了。一个最根本与核心的事件就是学生在学习当中不能发现或不善于发现甚至根本就没有问题!

其中的八层境界分别是第一层:因为肯用心思所以有主见(形成主见);第二层:有主见乃感觉出旁人意见与我两样(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第三层:此后看书听话乃能得益(融会贯通);第四层:学然后知不足(知道不足) ;第五层:由浅入深便能以简御繁(以简御繁);第六层:是真学问使有受用(运用自如)第七层:旁人得失长短一望而知(一览众山小);第八层:自己说出话来精巧透辟(精辟通透)。

第一层:形成主见。“何为学问?有主见就是学问!遇到一个问题到眼前来而茫然的便是没有学问!学问不学问,却不在读书之多少。”学问这一看似高深的学术名词,其实作者看来,不过是“有主见”而已。而且还说“却不在读书之多少”,这一点,我觉得从儒者和学问家梁漱溟的治学之道和人生求学之路很能说明,梁漱溟一生病没有很高的学历,换句话说就是,他仅仅从传统就学读书上来说并没有读多少年书(上学),更不用说什么大学,但是,他唯一的就是在生活中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更重要的就是爱思考,善于思考,思考就会有问题,不论是深是浅,只要有属于我们的“主见”即问题,我们就可以获得学问。因此,作者说:“不要为前头的哲学家吓住,不要怕主见之不对而致不要主见。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浅薄也好,要知虽浅薄也还是我的。”这是获得学问的基础,学问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艰深高难,只要我们敢于思考,有别与他人的己见,就是学问。这也是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低起点高学问的治学之道。

第二层: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在此,作者说道:“要自己有了主见,才得有自己;有自己,才得有旁人——才得发觉前后左右都有种种与我意见不同的人在。”在这里,作者进一步解释什么事学问:“学问是什么?学问就是学着认识问题。没有学问的人并非肚里没有道理,脑里没有理论,而是心里没有问题。要知必先看见问题,其次乃是求解答;问题且无,解决问题更何能说到。然而非能解决问题,不算有学问。”同样对学问的见解,看似有不同的答案,其实本质上是殊途同归,前面释为“有主见”,此处意为“学着认识问题”,这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的事物,不同的角度或层次去看,自然就有不同的表述,但我们都不难发现二者的异曲同工。但是,作者在这里更深入地支出了“没有学问的人”的根本原因,“并非肚里没有道理,脑里没有理论”,“而是心里没有问题”,“问题意识”就是思考在啊“主见”后更进一步的深入,我们当下的学生或很多学人之所以学无所获,就在于仅仅停留在最表层,还没有进入“学问”之“门”。故而学问也把他们拒之门外。

第三层:融会贯通。这个层次,是化知识为能力,是真正把他人所识为我所用的基础。任何知识如果不经过这一转变,那再多的知识也只是“死”的,因此,在此,作者说了一个评价一个人是否会读书的方法:“会读书的人说话时,他要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亦无事旁征博引;反之,一篇文章引书越多的一定越不会读书。”即“死学”与“活用”的根本区别之所在。有的人数读的并不少,但仅仅是“掉书袋子”或者他的脑袋仅仅是“他人思想的跑马场”,相反,有的人书读得并不多,但善于思考,并能事必躬亲,深知“书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因此,在此,我们还是得说到身为教育家的梁漱溟,他在教育救过中,最为伟大的教育实践就是乡村教育——上个世纪30年代,在山东邹平发起的乡村、复兴国家的乡村教育实验活动。旨在一儒学为指导思想,复兴民族、建设国家、解决中国问题的救国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个教育实践活动,凡是都是亲自参与制定指导,并根据具体实践活动不断学习,全力推进教育为乡村,改变乡村落后和渐已式微的政治系统,虽然最终并未实现,但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为乡村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乡村建设起到不少的作用。梁簌溟在身体力行上的践行主义,正是他们那一代学人学位所用,知识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融会贯通的最直接体现,也是梁漱溟在学与思的儒家辩证理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有力践行者的体现。不愧为真正的学人之标杆与示范。

第四层:知道不足。“学问之进,不独见解有进境,逐有修正,逐有锻炼,而心思头脑得精密了,心气态度亦锻炼得谦虚了。而每度头脑态度之锻炼又皆还于其见解之长进有至大关系。换言之,心虚思密使求学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在儒者梁漱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任何学问上梁漱溟都是从现实出发,然而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学习知识,精进与完善理论,在实际中的生活中去践行,然后知道所学不足,再去寻找所学所缺,并不断完善,再在生活实践中去检验。真正把知行合一,从这个层面说,所谓“学问”就是把所学再在生活实践中去寻问,检验知识或理论的残缺或缺漏,真正认识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学人的谦逊。所以,作者进一步说:“学哲学最不好的毛病是说自家都懂……而病源都在不虚心,自以为没什么不懂得。殊不知,你若都懂得柏拉图,你就等于柏拉图……所以,我劝同学诸君,对于前人要存一我不懂之意。”还进一步提出两点建议希望大家能铭记在心:“第一,‘担心他的出乎我之外’;第二,‘担心我的出乎他之下’。有这担心,一定可以学得上进。”梁漱溟就是如此,真正正视自己,认识自我,这不仅是表面想形式,而是本质的“知不足”,其实,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其他,而正是自己。就如作者在此处说的“不好的毛病是说自家都懂”,也如我们常说的“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而梁漱溟在治学与实践中从不如此,因此,这就是他在学问上能够日日进、日日新的根本原因。

第五层:以简御繁。有了前面四个层次的思考作为奠基,作者到此做总结式地写道:“这时候零碎的知识,断片的见解都没有了;在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进一步归纳式概括道:“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这句话一语中的,告诉我们大道至简要言不烦的简明道理。学问也是如此,并不是说得繁杂纷乱,而是条理清晰。那是因为思考得条分缕析,思路不乱,严谨不苟。因为他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看待问题系统化全面化而不是之间树木不见森林或只见皮毛不见内里。相反,那些对问题一知半见或断章取义的人,就自以为高深,以繁复纷乱之象来故作高深,以晦涩艰深之表来行狐假虎威之势,虽不知,这样在真有学问的爱思考与善思考的人眼里,不过是贻笑大方罢了。

如此而来,水到渠成,思考的第六层:运用自如、第七层:一览众山小和第八层:精辟通透则是自然天成的了。这一切在真正的儒者与学人梁簌溟身上都是本然,在他们那一代知行合一,凡是事必躬亲的一代人里,他又是最为标榜与示范的人。作为我们当下人,他的一身就是我们治学与践行者的高标,每一个当代人都应该“见贤思齐”。

最后,作者实事求是地说道:“我始终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我想了许久,我是什么人?我大概是问题中人!”在我看来,这一句并不是他的谦虚之客套语,而恰恰是他实事求是严谨治学之道的真知灼见。“问题中人”,不仅仅是他,而本应成为我们每一个时代的真正为学求知的不二法门!

相关文章

  • 学贵有思

    学贵有思 读第8条《关于获取知识》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阅读第八条《关于获取知识》一文,我从中搜集出了苏霍...

  • 善于动脑,善于思考

    项目:科学手工—万花筒 地点:仁青207教室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需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一个人善于...

  • 致良知-送宗伯乔白岩序

    今天听了老师的讲解,有了新收获“学贵正”“学贵专”“学贵精”“学贵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生活方式,只要选择正...

  • 学贵有疑

    一直以来我认为,质疑是学生学习的优良品质,有效的质疑是学生深度思考的结果。在教学中,我期待学生的质疑声,无论...

  • 学贵有疑

    一首《暮江吟》再一次拉开了晨读的帷幕!病休的我们前两次的晨读都是各自在家中完成的,好期盼集体诵读的激情与兴奋啊...

  • 学贵有疑

    有一名同学原来在省城的附中上高中。因为一个特殊原因回到了一个县城的高中借读。他在省城附中读书时,课堂上教师...

  • 学贵有疑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 从疑而来。 只有多疑、善疑...

  • 学贵有疑

    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要善于提问。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在赞扬某个人知识...

  • 送宗伯乔白岩序心得

    听了张老师的分享,有了新收获“学贵正、学贵专、学贵精、学贵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生活方式,只要选择正道就有好...

  • 送宗伯乔白岩序

    今天有了新收获“学贵正、学贵专、学贵精、学贵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生活方式,只要选择正道就有好的发展前途,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4-08-01学贵有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xnn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