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千千万,而好看的却屈指可数。尤其是那种被剧名埋没导致无人问津的片子,就像是痛失千里马的伯乐让人深感叹息。
《闪光少女》就是这么一部名字起的超级没有新意但是却会让你一看就深深陷入进去的片子~
首先从电影观众的角度看,这是一部看起来有中二但不尴尬的青春片。故事背景设定在一所专业音乐高中,电影虽然有不少情节为了增加戏剧效果而进行了艺术变形或夸张,但整体的氛围和状态是和专业艺术学校里真实生活是相符的。主创团队应该经过了系统的音乐训练(事后证实此片编曲鲍鲸鲸曾学过多年扬琴),并且也对音乐专业学生有较近较深入的观察。片中虽然穿插了感情线索但戏份不多(也避免落入逃课打架堕胎等常见青春片套路中),主要情节都围绕着音乐展开,人物们的性格展开得也比较充分,且没有胡乱加戏。
全片中槽点相对集中在对西洋音乐生的负面塑造上。片中的西洋乐学生被描绘成了傲慢、无礼、对民乐一无所知且又不屑一顾的形象,其实这相当程度上经过了编剧的夸张,从而凸显戏剧矛盾:同一所学校里西洋乐专业的学生全穿的是笔挺正装校服(英伦范儿那种)、演出时是西装礼服,而同年级的民乐穿的是大部分国内中学的那种运动校服,演出服和茶叶柜台店员的工服似的。西洋乐学生见到民乐专业的人都趾高气扬地嘲讽对方是「天桥卖艺的」,校长还极力打压民乐专业(解散乐团、不给排练厅、取消民乐专业招生)等。这些都是在增加戏剧对比的张力,激发观众对主角的同情,为情节发展进行铺垫.
真实情况完全不会如此。一个学校不可能一校两服,有N多民乐在校生的情况下学校也不会轻易解散乐队.当然,西洋乐学生和民乐学生之间,多少还会一点点隔阂(或者说优越感)的。想在影片里嘲讽民乐专业,撂一句「你们以后出国读什么啊?」(民乐想出国读书只能转专业),或者干脆说「你们的作品太土了」(优秀的民乐作品确实比古典音乐少),杀伤力就已经足够足够了。嘲讽得太过分、太脱离事实,可信度和说服力会急剧下降。
此外全片还有一片槽点在于电影对于「二次元」的理解和表达上。其实而二次元已经是一个泛文化概念了,动画、漫画、游戏……什么都能往里装,这个概念有点过于宽泛而模糊了。而「二次元」和民乐的结合点,只是二次元中小小的一部分(跟「古风」有重叠但还不完全相同)。对于大部分对「二次元」还一头雾水的观众来说,coser 造型、燃漫画、萝莉清音和中国传统民乐之间,他们真的难以找到关联线索。通过影片情节和人物向普通观众解释清「日本ACG中有很多音乐中融合传统音乐元素而日本传统音乐和中国民乐有诸多共同之处所以民乐和二次元可以非常好地融合起来这其中也包括了古风」,要比通过《中国有嘻哈》向观众解释清「Hip-hop 是一种街头文化它包括了街舞涂鸦以及 DJ 和 Rap which is 嘻哈音乐」,要难得多的多。
所以我感觉,《闪光少女》把着墨重点从「二次元」,缩小到「民乐」甚至是「古风」上,效果要好得多的多。观众们对二次元各有理解,不了解的至少也有个大致观感。
在票房方面,《闪光少女》表现并不算太好。这和电影的定位和宣传方向有很大关系。前面说了,影片有点过于强调二次元,模糊了宣传焦点,分散了宣传资源,其实影片的重点在于青春和音乐啊!《闪光少女》的名字也起得不太好,等到最后最后才出现了扣题的情节(已经快结束了),而且在题目里完全没有体现出和音乐的关联。宣传上也是,此片的配乐和插曲质量非常不错(完全没有喧宾夺主),而且制作阵容堪称豪华(周笔畅中岛美嘉杨宗纬徐佳莹逃跑计划,音乐总监梁翘柏。
配乐方面,
从中国的《百鸟朝凤》、《广陵散》《春节序曲》到西方古典音乐的德彪西、巴赫、莫扎特、埃尔加都有选用。带娃去的家长可以说是上了一堂中西方音乐鉴赏课的既视感。
嗯对了,还有二次元神曲,民乐合奏版的《权御天下》。
除了音乐,电影里的一些小彩蛋也时不时给人惊喜。(虽然官方宣传时又一次成功地避开了这些)
陈奕迅客串教导主任;闫妮客串女主妈妈,前后出现了不到五分钟,还贡献了一场自带喜感的生娃戏。
不过,票房不够理想也不是嘲讽《闪光少女》的理由。这是一部典型的「三无」电影:无大咖演员、无一线导演、无热门IP,据编剧说做这部电影也是怀抱热情追求理想——估计是做上一部电影《失恋33天》赚了些钱,才有了这次冒险试错的勇气。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部片子真的让我感动啊。
因为这部电影里几乎每一个人都热爱着音乐。即便是反派,他们也只是因为所喜欢的音乐不同,或者说对音乐的热爱角度不同,所以才走到了主角的对立面。而主角更是在电影中历经了对音乐的盲从、怀疑、迷茫,而最终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进而迸发出了更大的热情。
我想,大概导演想传递给观众的,也是这个吧,音乐无国界无人群之分,同样,更没有高低之分,能带给人不同感受的,即是好音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