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陪着妈妈回她的出生地,她与以往心情略有不同,少了几分激动伤感,多了几分温情平静。
随着和亲友的交流,一些赵家往事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于是有了我眼中的赵家往事……
我将妈妈的回忆逐一收捡,留与亲人知晓纪念。
赵家先祖于乾隆年间湖广填四川,从湖北黄陂集合出发来到四川。在乐山张公桥落脚。开理发店、做餐饮,开旅店为生。这期间有一个祖先挑了一担油罐子(一种用来洗头的植物种子)到新津贩卖。在新津南河边落脚,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新津这一支赵家人。
接下来的故事由我的母亲赵松为第一人称。
赵家往事——第一章
风雨飘摇中走来的玉记酱园
我(赵松)的爷爷赵澄波5岁时父亲外出躲债,杳无音信。母亲被逼凄惨上吊自杀。只留下五岁的他和七岁的哥哥两兄弟相依为命,所幸还有一个舅舅经常照顾他们。
爷爷12岁时当了伙计进山运木材做苦力。他吃苦耐劳又有头脑,逐渐自立,在新津城门外南河边做木材生意。
他做生意特别注重信誉,又为人豪爽,颇受认可。大约1923年,军阀混战,新津人称之为阳春打战火,新津城门外的民房被一把大火烧光。爷爷多年打拼积累下来的所有财产化为灰烬,连安身之所都没了着落。
迫于生活,30岁左右的爷爷在新津赊了一挑酒,带着好友12岁的遗孤,徒步到眉山谋生,卖了酒还帐,再赊酒去卖。慢慢的生意做大了些,开始雇船往返新津眉山之间卖酒。
爷爷为人热情,经常帮朋友带东西,偶然一次为朋友带新津的酱油到眉山,从中悟到了商机。他瞅准酱油生意,投入大量资金,在新津重金雇了一位颇有名气做酱油的大师傅(林师傅)去眉山做酱油。
爷爷颇有经商头脑,每当原料大量上市时,哪怕借钱也要囤积,说什么时候间还钱绝不拖延。他的酱油用料讲究,工艺严谨,渐渐在眉山做出了名气,酱油生意也逐步括大。在桂香街附近租了大片厂房,逐渐增加了醋、豆豉、豆瓣、豆腐乳、酿酒等产品,于是玉记酱园诞生了……
大约在1945年左右玉记酱园又遭大火,烧掉了租的厂房。爷爷咬牙四处举债买下了眉山新民里(拖尸巷)到城墙之间的十多亩地,经此之后,玉记酱园茁壮成长了起来。到解放时新民里玉记酱园土地上有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晒酱油的大缸上千口,容纳百头猪的猪圈一排。
当时眉山的房子都是木板、竹片子搭建的,特别容易引发火灾。爷爷吸取教训,在眉山正西街十字路口修了眉山当时唯一一栋水泥结构的二层商铺。84年我回乡时这栋商铺还在使用中,为眉山县商业局下属商店。
爷爷还在眉山大石桥(乡下)买了70余亩地,用于出租。随着爷爷苦心经营,玉记酱园名气越来越大,成为眉山第一大酱园,不仅当地人点名要玉记酱园的产品,而且名声在外,逐渐扩大到了成都及其周边。
后来爷爷在成都买了住宅及厂房,建立了玉记酱园成都分厂。这大概是玉记酱园及爷爷人生的顶点。随后的土改运动,由于爷爷既有工厂又有土地,划阶级成份时被定为工商业兼地主。
1950年减租退押运动时新津邓公场一个地主没钱给农民退押,就说他的钱在赵澄波手中。邓公场农会的人来问爷爷要钱,爷爷说和这个地主没瓜葛,于是被要求跟农会的人一起到新津与地主对质。
当晚爷爷买酒买肉请众人吃饭。夜里却忽然暴毙!农会的人说爷爷是服火柴头畏罪自杀。我的大姑姑当时是四川大学校长秘书,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当即提出质疑,要求为其父解剖检查死因。终在华西医院解剖,查出死因为脑溢血,推翻了畏罪自杀的结论。爷爷的遗体由大姑姑捐赠华西医学院供医学研究。
自此爷爷就如飘落的枯叶,人们甚至忌讳提及他。爷爷去世前50多岁,正值壮年,身体健康。他教育子女方面在当时思想甚是开明,两女一子皆大学毕业,有自己的工作,所以他还没有开始着手培养玉记酱园的接班人。而我的父亲赵德安当时大学刚刚毕业,在眉山一中任数学教员,虽只是一介文弱书生,但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就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惶接下玉记酱园这副重担。在那个时候,他不知道能把玉记酱园带到哪里,更无法想象玉记酱园将会把他带到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