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家长,一名老师,我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为什么呢?
首先是父母老师等在孩子心中已不再是那个无所不知的大人了。
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那一代人小时候,那个时代的孩子眼里,父母长辈就是权威,说出的话一句顶一句。孩子们的好多信息都来自老师父母等长辈,在孩子心中大人自然是有权威的。
而且照着父母的话做,生活中的好多事情都可以应付的来,一般也没什么问题。
现在的孩子们信息渠道广泛,而现在的父母的认知面、接触面却很有限,所以父母的一些经验在孩子那里不再神圣,甚至还会让孩子觉得不太符合现实情况。
其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了顺从听话的榜样。
以前儿子绝对听从父亲的话,妻子顺从丈夫的意见。孩子从小看着,一代代学习下来。
现在的家庭主张民主,孩子在家里成了中心。妻子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在社会中获得一定的地位,不再完全顺从丈夫。
应该说整个环境里没有了完全顺从的榜样,孩子耳濡目染,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也会逐渐争取自我的权利。于是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经常会发生权利之争。
第三,孩子不好管、不听话,我们做父母也有自身原因。
不好管是因为我们做父母长辈的所知甚少,甚至有的还不如孩子知道的多。因此会感觉孩子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不听话是因为孩子觉得你说的不完全在理,你的话不能征服孩子的心。
其实两者的原因都是因为我们做长辈的不够优秀,自己做的、说的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
最怕的就是有的父母长辈明明自己做的不够好,却硬性要求孩子必须做到什么程度。这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时候可能表面上不敢说,但心里却充满了不满、怨恨,我们怎么能指望带着这种情绪的孩子去把事情做好呢?
而且某种程度上,家长和老师如何说,说什么,会影响着孩子的自尊和自我价值的认可。家长和老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孩子的命运。
那当下的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阿黛尔.法伯在《如何说孩子才肯学》里给到了我们一些方法,我们可以做些参考。
01接纳孩子的情绪。
因为孩子的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
当他们情绪良好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好。
接纳孩子的情绪就不要否定他的情绪。
比如孩子不小心擦破膝盖哭了,有的大人会说“这有什么,不就是破了点皮吗?以后慢点就是了。”
当孩子这种情绪被否定时,容易失去勇气。他们会觉得在父母的眼里,自己不够坚强,甚至是胆小怕疼。
我们应该说的是先认同情绪“是不是很疼啊?”孩子点头后,再给出建议“以后我们走路时慢点。”
当负面情绪得到认同和接受时,孩子会觉得受到鼓舞,会继续努力。
而当孩子遭到一番批评和建议的轰炸时,很难去考虑他的问题并承担责任。就像一个人快要被淹死了,你却站在岸上在教他怎么游泳。
我们要做的是先跳下去,和他处在一样的环境里,然后再把他捞上来。
在学校当学生们有情绪时,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获取新的信息。如果想让他们善思好学,我们就必须尊重他们的感受。
这一点其实我们大人也应该深有感触,你能在生气时还会把事情做的很好吗?光照顾情绪都快顾不过来了,哪里还有精力去想怎么把事做好。
02争取孩子的合作,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
要想鼓励孩子和我们合作,为自己的事负责,我们要注意的是一下几点:
1.描述问题
问题发生时我们只描述问题,不指责,不讽刺,不命令。
比如,当孩子把奶洒在了地上,我们要做的只是描述问题“地板上有牛奶”,而不是“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喝个奶都能弄得到处都是?”;不是讽刺“你可真有才”;也不是命令“马上去把地上的牛奶擦干净”。
当老师或家长描述问题而不是指责命令,孩子更愿意为他们的行为负责。
2.提示
当老师或家长进行提示而不是侮辱,孩子更愿意改变他们的行为。
比如当孩子拿笔在桌子上乱画时,我们要做的是提示:“桌子不是用来写字的,字要写在纸上。”。而不是指责性的话语“你在干什么?谁给你在桌子上乱画的权利的?”
3.提供选择
威胁和命令使孩子们感到无助或抵触,提供选择则打开了新的可能之门。
比如,我给孩子买了补钙的颗粒,融化后里面稍有点颗粒物,孩子不太喜欢喝,有时候会抵触。
我没有用命令的口吻说“必须喝”,如果这样做孩子要么更讨厌喝,要么委屈地喝,这都不是我的目的。
我问孩子“咱什么时候喝?”孩子想了想说讲完故事再喝,孩子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权,然后到时间就乖乖地倒药倒水喝了。
4.用一个词或一个手势来表达
比如,晚上孩子不爱睡觉,到了规定的时间上床了,还是兴奋地玩闹。这个时候,有的妈妈会很着急,“说好的该睡觉了,怎么还不睡?”“你说话不算数,明天不给你讲故事了。”这种吵嚷威胁的方法,要么不管用,要么让孩子气呼呼地入睡。
这个时候,你可以和孩子约定,用一个手势来代替吵嚷和提醒。比如我和孩子商量的是用手心轻轻拍一下孩子的额头,顺便往下哗啦一下,孩子会顺势闭上眼睛,用这个动作提示孩子,孩子会觉得像做游戏一样有意思,自然也更容易接受。
03不惩罚,效果更好。
海姆·吉诺特博士说:
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那么面对做错的不配合的孩子,我们该如何控制住想惩罚的念头,或者说我们有什么别的选择呢?
替代惩罚的办法,你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操作:
1.提出有帮助性的办法。
比如,孩子因为遇到困难而发泄骂人,我们大人的直接反应往往是“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说脏话,你什么时候才能记住。”试想一下这样指责抱怨的话出口后,孩子心理什么感受。
所以替代性的办法是给出帮助性的办法:“听得出来你很沮丧,如果你不叫骂,而是直接说出来会更好。”
2.表达你强烈的不满(不做人身攻击)。
“这种话听了让我很不舒服。”
3.说出你的期望。
“我希望你能采用别的方式让我知道你有多生气。”
4.告诉孩子如何改正。
“我希望你能列张表,将你想要使用的激烈言词写出来,而不要说你刚才的那种粗话。需要的话可以查字典,或是同义词词典。”
5.提供选择。
“你可以骂自己——在心里,或是用一些不会伤害别人的话。”
(如果这个孩子还继续说脏话呢?)
6.让孩子去体验行为的后果。
“如果我再听到那些话,我就不想再帮你做数学或其他的事了。”
教育孩子和孩子谈话时一定得抓住孩子的心理,说一些孩子可以接受的话,孩子才可能在行动上有所改变。
作为父母作为老师的我们,需要知道哪些话使人丧失信心,哪些话鼓舞人心;哪些话会导致冲突,哪些话能吸引孩子合作;哪些话使孩子无法思考和集中注意力,哪些话能释放孩子们天然的求知欲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