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曾经问我一些问题,他问什么东西是永远在变大的?我说有很多东西都是在不断变大的,比如你的年龄就是永远在变大的,他说也对,他自己心中的答案是时间,我说从当下物理学的理论上来说,时间是相对的,按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时间与你运动的速度是相关,如果你处在高速运动中,对你来说时间就会变慢,如果你超光速运动,时间则有可能为负数的,不过这个本身与相对论来说是矛盾的,因为相对论首先假设就是光速不变且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就是光速,与此同时质量也是相对的…… 我想他肯定是没有完全听懂的,他紧接着又问我,你说的这个与我有时间想着时间过得快一些,却觉得它过得特别慢,而想让它过慢一些的时候,它却过得特别快是不是一个道理呢?这让我陷入了沉思,到底什么是客观?什么是主观?按照康德的说法,人的一切知识都只能建构在经验感知的基础上,换句话说,我们说的“客观世界”根本不可能存在,或者说日常我们认为的客观世界并不是真的客观世界。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学习的意义何在呢?
恰好在深圳的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上我提到了这个案例,讲完之后一位老师在门口拦住我,非常斩钉截铁的给我说,时间的定义是非常清楚的,我们在物理学上对时间有明确的定义,时间就是描述物体空间位置变化的一个参数,你以后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儿子。这位老师一下子把当代诸多物理学家都还在研究问题给了我一个确切的答案,给我的感觉就犹如告知我因为1+1=2,所以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完毕一样。我没有立即反驳他,然后他接着说,作为老师,我们就只能教授给学生确定的东西,否则你让我们怎么教呢? 我觉得我真的有必要讨论一下什么是有效的学习了?
我认为现在的教与学早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确定的知识和经验的层面了,一定要触及更深层次的东西,即学科对应的素养,新高考也要求物理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物理观念,物理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等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科学思维又包括科学推理,科学论证以及质疑创新等要素,要知道现代物理量子力学本身就有测不准原理,不确定性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所以我们在教授学生认知世界的时候,更要注重背后这些素养以及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否则我们依然活在那个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世界观里面。同时,必须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科学探究,把前人的知识与经验经过自己的逻辑思维加工变成自己真正理解的知识,这个过程还是有效学习,简单来说,就是一切促使学生经过自身深度思考的过程都是有效学习的过程。注意,这里面没有所谓的对错,只要是经过其自身思维深度加工与思考就行,哪怕是事后被证明是错的,这个学习过程依然是有效的,而且有的时候犯错式的学习比你做正确了更加有效。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每天都是对着套着确定性的理论,解着一道道差不多的题目,仅仅是训练做题的速度与专注力的话,这种学习大多时候是无效,是浪费时间的。
当下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且获取信息的来源实在是太多了,都不是人去找信息,而是这些信息主动找人的时代,如果纯粹的追求知识丰富,而不去深度思考,用批判性思维去加工这些信息,都不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庄子很早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为什么加拿大的教学并不是去死记硬背这些知识性的东西,而往往都是带着假设,问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大家去深度思考,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只要你的回答能够在逻辑上自洽,往往就能获得比较高的分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