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蒋勋说唐诗》笔记

《蒋勋说唐诗》笔记

作者: 小种子孙秀秀 | 来源:发表于2024-01-28 15:02 被阅读0次
    蒋勋说唐诗

    1

    我们可以想象伟大的诗人张若虚在黄昏的时候,站在江边,看到潮水上涨,忽然有很多感慨。“春江潮水连海平”一句中,“春江潮水”是描写春天的江水特别汹涌澎湃的感觉;“连海平”是说潮水和汪洋大海连在一起。可是张若虚所处的地方根本看不见大海。这是因为他的精神状态扩大了。“春江潮水连海平”中的“海”是他生命经验的扩大,诗人用这种蓬勃的空间感,扩大了自身的生命领域。

    “海上明月共潮生”,在第二句,他又做了立体的展开,海上的月亮跟着潮水一起在往上升,到了更大的空间追求。从“连海平”到“共潮生”,两个空间都扩大了。张若虚只是一个小小的生命,他的身体与我们的身体一样,在宇宙中只占据非常小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可以借文学、借生命的经验得以扩大。

    在这个世界上,当你对许多事物怀抱着很大的深情时,一切看起来无情的东西,都会变得有情。在自然当中,一切事物都是无情的状态,人的生死,或者花的开放,都是无情的。可是就情感部分而言,人们会觉得,一朵花落了,虽然是一种凋零,可“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又变成对无情事物的有情解释。

    鸿雁长飞,可是光影会被记忆、被留住。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对于其他的生命可能不重要,可是对这天晚上的张若虚而言,所有的事物都有意义,他看到了鸿雁,看到了鱼在翻腾,水面上出现了波纹,然后他留下了一首诗。一千多年以后,我们在一个好像跟诗人毫无关系的环境里面,读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张若虚当时感受到的生命状况。

    2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辛夷坞》

    山里面的辛夷花在绽放红色的花萼。水边寂静到好像没有人。“纷纷开且落”,在一个这样的世界当中,花开了又落。

    我们常常为别人活着,不知道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你会用什么方法活着。王维经历了大繁华之后,忽然很希望自己是一朵开在山中的花,没有人来看,自开自落。这是生命的本质现象。

    王维开创了一个诗派,用简单的四句诗,对生命进行提醒:我们能不能找回自己为自己“发红萼”的时刻?在孤独的山中,没有任何人来,是不是可以茂盛地开了又落,落了又开?

    王维是从自然的角度去看自然,而不是从人的角度看自然。“无人”是他诗歌的重要主题,特别是在他的晚年。

    3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个人在竹林中弹弹琴,高兴了吹吹口哨。树林很大,外面即使有人,也不知道有人在弹琴、长啸。对王维来讲,弹琴和长啸不是表演,而是娱乐自己。“明月来相照”,月亮照在身上,好像变成了最好的朋友。唐代诗人纷纷从人群中出走,走向自然,去与月亮对话,与山对话,与泉水对话,与花对话。

    4再看《木兰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柴”通“寨”,一个用栅栏围成的所在,里面种着木兰花。秋天的山上,晚霞慢慢收掉,已经要入夜了。黄昏的时候鸟会回来。光变幻万端,有时候很亮,有时候很暗。傍晚的岚东飘一下,西飘一下。这四句完全是白描,把人的主观全部拿掉,只是像纪录片一样重现。

    王维走在这样的山水中,记录了自己看山、看水的过程。曾经有一个阶段,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现在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一切风云诡谲之后,大地、宇宙、自然还是原来的状态,宇宙不会因为人事而变迁,只是人自己在夸大喜悦与哀伤而已。王维用完全平静的方法进入宇宙真正的内在世界,进入以后,他就产生了绝对平静的心情。对他来讲,晚照、秋山、飞鸟、夕岚,都有自己的状态

    5

    在《栾家濑》中,没有任何人的主观,只有纯粹的白描。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秋天雨声萧飒,水迅急流过。波浪跳来跳去,有鹭鸶站在那里,水冲下来,鹭鸶被惊动得飞起,过后又停了下来。诗人在白描,讲客观的风景,却透露出自己的心情。

    他在看水的时候,看到自己的生命状态,跳来跳去,彼此冲突,过一会儿都好了,也没那么了不起。“跳波自相溅”是生命的冲突、践踏、侮辱、对抗,可是白鹭飞起又落下。他在讲自然的状态,可是这种自然状态,如果不经过一个心理阶段,走在山水里也领悟不到。

    6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在船上吹着箫,船一直划一直划,一直到了对岸。在黄昏的时候,送自己的友人远去。“湖上一回首”,有千般眷恋,已经到了湖中心,还要回头去看一看。距离很远,看不见人,只看见青山、白云。

    人的是非、人的变迁在大自然里面非常渺小,在王维看来,青山与白云才是永恒的。王维的诗影响了后来的山水画,人都画得很小。人在自然当中几乎是看不见的,只是一个非常卑微的存在。

    王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角色,在辋川这一系列诗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王维,一位诗佛。佛或山水,在王维的世界里的确非常重要。但在充满了矛盾的唐代,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有很多不同的追求--可能追求贵族的华丽,可能追求侠士的流浪、冒险,也可能追求塞外的生命的放逐,在王维身上,这些追求都有。

    如果我们认为王维只有一种样貌,可能是非常大的误解。王维、李白、杜甫,他们分别把某一种生命状态变成了典型。在文学当中变成典型是很大的危险,当我们一致认为王维是隐居的、安静的,会产生误导,影响我们理解王维的所有诗作。我绝对不相信一个人一味追求佛道可以写出很好的诗,因为最好的文学是在生命的冲突中发生的。

    7

    弘一大师能在佛教上修行到如此地步,是因为他经历过所有的繁华。没有经历过繁华,恐怕没有办法像他这样放得下;经历过了,就甘心了。人在没有经历过的时候,怎么修行,心还是很难纯粹。看尽繁华的人,在领悟空时,往往有更大的基础,等到去修行的时候,这些东西都一笑置之。这样一个人出家的时候,衣服上的补丁,是另外一种“华丽”。

    生命很复杂,繁华与幻灭有时候是一体两面。进入繁华有时候是幻灭的修行过程。王维对洛阳女儿的哀悯也好,他的空虚感也好,要引发出下一个时期文学的出现,比如杜甫那样的。

    8

    写《观猎》的王维如此年轻,意气风发,对生命有很大的征服欲,是一个对生命怀抱着巨大热情的王维。但他的热情像一块烧红的铁,忽然被放到水里去,一激之后,完全冷掉了。他经历过两极的状态,如果没有燃烧,也就不会有灰烬。王维心如死灰,是因为曾经剧烈燃烧。结论要与过程一起讨论,不然的话就很难了解。

    修行是与自己过去生命的对抗。从繁华到幻灭是一种修行,从幻灭到繁华是不是也是一种修行?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修行状态。

    9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穷是绝望的意思,是生命里面最悲哀的时刻;不止是讲物质的穷,也是心境上的穷。

    “行到水穷处”--走到生命的绝望之处,如果那个时候可以坐下来,就会发现有另外一个东西慢慢升起,即“坐看云起时”。王维觉得,生命的绝望之处恰好是生命的转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果有庙的话,一定把这两句放在那里做最重要的“签王”。所有人的生命领悟不过如此,对于身处绝望当中的朋友,这两句是最好的礼物。你的绝望刚好是你的转机,可是我们常常不知道。认为到了“水穷处”只有大哭。我们没有发现水穷之处就是云起之时。

    10

    在我们的文学中,激情常常被压抑,会以比较含蓄的方法处理,李白是唯一把激情放出来的人,在《蜀道难》中最明显。“噫吁哦”就像三个惊叹号,把情感一下释放出来。这种描述方法,在我们的文学传统里几乎没有出现过。从《诗经》下来,从没有出现过这种浪漫的文学手法。感叹词为什么会出现?是因为觉得情感饱满、洋溢到形式无法容纳,必须这样表达。这里只有声音的存在意义,没有文字的存在意义,“噫吁戏”是三个没有内涵的字,只是声音。当对一个东西简直无言以对时,就“啊!”。

    感叹之后,才可以写出有意思的字,也就是“危”、“高”。“危乎高哉”“乎”和“哉”没有意思,是感叹词,真正有意思的只有“危”与“高”两个字。李白直接把我们带到这么危险的一条路上,让我们感觉到抬头看时那种高和危。整首诗先是三个单字,然后出现两个字,接下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1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在盛放着的花当中有一壶酒,一个人孤独地喝酒,没有人陪伴。第一个意象是盛放的花,第二个意象是孤独。这两个意象是互相矛盾的,繁花盛开怎么会孤独呢?可是李白刚好是身在繁花盛开当中的孤独者,这就在美学上形成了非常特殊的感觉。贵游文学中也有一种自负。

    自负是孤独的,感觉到青春,感觉到美,感觉到华丽,又不屑于与世俗对话,这是贵游文学中常见的情绪表达。唐朝写王谢家族的诗最有名的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就是说南朝时富贵的王家与谢家堂下的燕子,是不到老百姓家去的--连燕子都这么自负;唐朝人的感伤是王家、谢家的燕子已经“没落”了,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其中有贵游文学的传统,即身处繁华的自负与孤独。

    12

    “花间”是繁华,“独酌”是孤独,在最孤独的时候,人会渴望知己。如果在人世间无所盼望,与人世间的污浊没有办法对话,诗人宁可“举杯邀明月”,与月亮一起喝酒,或者与自己的影子一起喝酒。月亮与影子又是一个华贵与孤独的对比:与月亮喝酒是高贵的,与影子喝酒是悲哀的。华丽与孤独一直在彼此交错。

    在这首诗中,李白用对比的形式,使喝酒这个事件变成一种生命哲学。“对影成三人”,是月亮、影子与诗人自己,变成三种生命形式。最终却依然是悲哀的,因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月亮是不懂得喝酒的,只是一个寄托罢了;影子也不过是跟在身边,人怎么动,影子就怎么动。这里面有种找不到知己的绝望,在整个宇宙当中,他都没有找到真正可以一起喝酒的对象。孤独到“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的时候,更为凄凉。

    13

    “暂伴月将影”,不过是一个短暂的存在,何必在意是否有知己,就把月亮和影子当成朋友吧。不过是偶然交会,就不要在意是否是知己了,还是“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吧。李白又回到了华丽,生命总是要追求快乐的,要追求快乐就要趁年少青春。生命那么短,只有一次,为什么不好好地去享乐?李白的华丽、孤独、享乐主义,构成了他浪漫文学的基础。他完全是凄凉与孤独的,可是他又去调侃自己,说“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唱歌的时候,月亮在慢慢移动;“我舞影零乱”,跳舞的时候,影子在地上零乱地动着。“零乱”两个字用得极好,在这里,“零乱”变成一种苍凉,好像很繁华,可是又很孤独。

    14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是对生命的最后总结,近于哲学上的感悟。人在没有喝醉以前,彼此认识,同时欢乐,醉了以后,就各自散开,这是在讲生命的状态。“醒”是理性,“醉”是感性。醒的时候有一种理性对生命的了解,要有人世间的应酬、应对,醉了以后也许就看到了生命更本质的部分。醒醉之间看人生,醒时看到的人生是人生的一部分,醉后看到的人生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李白在半醒半醉之间,总结出他对生命的感觉。“永结无情游”,这非常接近庄子的态度。从庄子的角度,生命到最后是死亡。

    15

    李白的贵游文学不俗气,因为他有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荒凉感,会在拥有人世间最大的繁华时选择出走。李白会令我们想到悉达多太子,拥有最华丽的宫殿与最美丽的妃子,还是会出走。

    “欲渡黄河冰塞川”,讲的是生命的茫然。拔剑四顾,要到哪里去呢?往北走吧,往北走想渡过黄河,可是黄河已经结冰。那么往西走吧,“将登太行雪满山”,想爬过太行山,可是满山都是大雪,似乎生命当中都是阻碍,都是困顿。李白会怎么面对呢?他用调侃的方式给了自己一个解放,“闲来垂钓碧溪上”,不要这么悲壮,把生命看得悠闲一点吧,不要去做什么伟大的事业,就拿着钓鱼钩,在小溪边钓鱼吧。“忽复乘舟梦日边”,钓着钓着累了,睡着了,梦到自己坐着船到了太阳的旁边。这是李白的浪漫。在无法解决现实中的阻碍与困顿时,他会做梦,用梦来把自己带到最美丽的世界。

    16

    人活着,现实的人生如此艰难,每一步走下去都是歧路,每一步走下去都是困顿,每一步走下去都是挫折。李白觉得他唯一的快乐是在酒中与梦中,一回到现实人生,就觉得到处都是陷阱。即使身处繁华,他心里面也是荒凉。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他很少悲哀到底,他会给生命一个巨大的希望,这是李白内在世界里的向往。“会有时”是说要有一个机遇。李白的诗里有种豪迈之气,因为他一直没有放弃对大空间的向往。对海洋的向往,对破浪的向往,对太阳的向往,是他生命的主调。但在现实中,他时常陷入困顿,想出走又无处可去,似乎走到哪里都是这样困顿的人生,只好回来寻找心灵的悠闲。

    17

    《月下独酌》中就有繁华里面的荒凉和孤独。杜甫也预言“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他觉得李白将来会名垂千古,那个时候李白还没有去世,杜甫已经确定他未来的声名。“寂寞身后事”,李白没有争现世的名利,潦倒以终。

    杜甫与李白之间有一种知己情谊。历史上最让人感动的画面,是李白与杜甫在酒楼上坐下来喝酒,谈他们的生命理想。这种感情就是“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大约七百年后,在佛罗伦萨,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两个人的对话关系,是历史上另一个令人深深感动的画面。李白与杜甫,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他们的相遇是不可思议的生命的撞击。从李白转到杜甫,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更有趣的是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现属于李白的部分和属于杜甫的部分。每一个生命里面都有这两个部分:对个体生命完成的追寻,让我们放歌山林;回到这世界上,对于最卑微的生命又有同情、悲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蒋勋说唐诗》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xvw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