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采用倒叙的方法,通过主人公米亚,把所有人都联系在了一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小小小小的火,它需要催化剂,即可以形成燎原之势。
只是有些人燃烧了一生,没能灭火;有些人从来没有唤起火苗的欲望。
我想米亚心中的火焰,应该是被真实生活活活打压了,虽然一直燃烧,最终没能够形成燎原之势。
她心中的小小小小的火,应该是对艺术的执着,对世人眼光的不屑。
她从小就有着摄影的天赋,只可惜父母觉得,真正的工作,只能是生产东西或者修理东西。
而艺术,是上层社会才能够欣赏的东西。
米亚毕业后,她父母不给她提供上大学的一切费用,米亚靠着学校的助学金和打工才得以完成了第一学年的学业。
第二年,学校不再提供助学金,这对米亚来说,无形中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米亚走投无路了。
这时候,代孕夫妇的出现给了米亚一丝希望,可在她怀孕5-6个月时,弟弟沃伦去世,米亚挺着大肚子回到家,却遭到了母亲的冷漠拒绝。
说她接受不了一个不要自己孩子的人。
父母都没有听米亚任何的解释,相当于他们亲自把女儿拒之门外。
米亚可能受了母亲的刺激,和让她代孕的夫妇撒了慌,说孩子没能保住,她离开了。
米亚很争气,她一边带着女儿珀尔,一边打工,还兼顾着拍摄照片,再自己洗出来。
她带着女儿一路漂泊,灵感枯竭就换一个地方生活。
直到她们来到了西克尔,她们决定长期留下来。
珀尔赢得了房东家大部分人的喜爱,可房东理查德森太太却因为自己的私心,赶走了米亚和珀尔,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伊奇好奇展览馆的那幅画,想让母亲帮忙调查米亚,因为理查德森太太是个记者。
我想珀尔心中的小小小小的火,是对社会的不公的反抗。她出生就没见过父亲,除了母亲,她没有听说任何亲人,她从来不需要和同学搞好关系,因为每一段时间就会搬家转学。
她知道自己物质上很贫乏,但是不自卑,成绩是最好的,也是个性格乖巧伶俐的女孩儿!只不过,她所感到的不公,她暂时没有能力去抗衡,除了把身体交给崔普。
伊奇也是个特立独行的女孩儿,她心中小小小小的火,是米亚帮助她点燃的,她觉得她第一次得到了认可,觉得自己不是怀胎。
米亚的到来,让她燃起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
她心中小小小小的火,应该是对母亲以及他人不友好,不公正的目光的反抗。
而故事中的中国母亲贝尔,因为自己生活压力问题,抛弃了女儿美玲,后来生活压力有所缓解,又想从领养人夫妇那里夺回对女儿的监护权,最终败诉。
她在一天夜里,把女儿美玲偷走,带回了中国。但无疑对收养美玲的夫妇来说,又很不友好。
她心中的小小小小的火,应该是对这个社会福利,种族歧视的反抗。
故事里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小小小小的火。
最终伊奇不能理解母亲把米亚母女赶走的事实,而真正放了一把火,把自己家的房子点燃后,去寻找米亚和珀尔。
刚开始的几天,伊奇的母亲理查德森太太对伊奇恨之入骨,甚至想把她关进监狱。
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一想到永远见不到女儿了,她突然释然了。
她想念女儿伊奇。
她一直以为这个孩子和自己完全不像,代表了她的反面,但伊奇继承了她母亲很久以前便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反抗火苗,与理查德森太太一样,伊奇对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深信不疑。理查德森太太想起——以后的许多年里,她会常常想起它——那张空鸟笼与金色羽毛的照片:那究竟是她自己的肖像,还是她女儿的?她本人是那只冲破笼子飞向自由的小鸟,还是束缚小鸟的笼子?
这么多年,她扮演的都是笼子的角色,伊奇终于选择了远走高飞。
我们不反对一切按着计划行事,但不能墨守成规,毫无变通,那样被安排的人生,任谁也承受不住,当然,也包括她的朋友。
理查德森太太最终醒悟了,她学会了向所谓的虚无臣服,以后做个让人与之相处舒服的人。
故事有着一个开放性的结尾,我们都希望,它一定向好的方向去发展的,因为心中小小小小的火,会与这个社会斗争到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