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是怎么结婚的我不完全知道。我知道的是父亲在高中时就有一个要好的女同学。女孩的家庭条件非常好,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她家住的可是带花园的小洋楼。父亲家境贫寒,每个月的伙食费都要计算着过,不敢有丝毫奢侈的想法。女孩隔三岔五的会在父亲的饭盒里埋上一点“炸弹”,比如两个包子,一块肉什么的。这样的故事情节有点像文艺小说,但女孩的善良确实打动了父亲,两人渐渐好了起来,据我奶奶透露,他们在虹口公园的花坛里还偷偷地亲过嘴。如果不是父亲去了新疆,父亲肯定会娶她为妻的。父亲之所以到新疆去,也是因为女孩的一句话,所以直到多年以后,父亲对女孩还是有点怨意的。女孩让父亲先去新疆她随后就来。结果父亲瞒了我奶奶偷了家中的户口本坐上火车去了新疆,她却在一封封来信中说还没有说服家里人还要过段时间才能来。起初父亲还是有着等女孩到来的想法,可一晃两三年过去了,希望一天比一天渺茫,这才断了这个念头。蓦然回首时父亲才发现,身边的好女子都所剩无几了,这才着了急。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父亲追求我母亲,是花了一番心思的,是经过了一番死缠烂打才最终修成了正果。我在八岁时就离开父母寄住在舅舅家,对母亲的印象模糊,但对父亲却崇拜得不行。父亲似乎什么都会一点。爱好文学,喜欢乐器,这点我像他。在我十四岁回到父母身边后,和母亲一直保持着距离,倒常常和父亲说些知心话。母亲自然有些伤心,和人数落着我这个女儿不和做娘的亲,算是白生了我一场。我眼中的母亲琐碎、精明、性急、唠叨,我受不了。我不知道父亲这些年是怎样和母亲生活的。我和母亲之间时常会爆发些争吵,这样一直持续到我参加工作。有一年开学,父亲在送我去学校的客车上,劝我要理解母亲,他说母亲的唠叨也是因为环境造成的。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没有母亲的勤俭持家,条件也不可能好起来。母亲是很能吃苦的。能吃苦,好像使人变得也纯粹起来了,他们在这一点上真是心意相通。
父亲是一个儒雅风趣的人。到现在快七十岁的他,待人依然真诚、坦率,像个孩子一般。朋友来我家,看见父亲,总是说父亲有风度,让人感觉到特别亲近温暖。母亲则不一样,她思想简单,对人没有什么戒心。两个性格看似截然不同的人,风风雨雨共同生活了四十年。如今父亲对母亲的唠叨早已成了每日必修课,如果母亲不在身边两三日,耳根清静得反而让他不习惯。
技校毕业后我曾回过上海。之前不知什么原因父亲初恋的女友又和我们家联系上了。也许是她心感内疚找到了我奶奶。她认我奶奶做了干妈,每次来一口一声“姆妈”叫得蛮亲热,还承诺每个月要给我奶奶十元钱的零花钱。我管她叫“孃孃”。她似乎也挺喜欢我,像母亲般的关心我。大到工作情况,小到穿衣打扮。我生平中的第一件胸罩就是她买给我的,还当着我的面责怪母亲的马虎。她有个儿子在上钢二厂上班,比我小一岁。从时间推算,她比我父亲要结婚得晚,确实等过我父亲,也算是个重情义的女子。休息时她会带我到她家吃饭。她是一片苦心想多制造点我和她儿子相处的机会,培养一下我们之间的感情。可惜的是我们两人擦不出火花,再加上半年后由于户口的原因我不得不回到湖北,至于将来还能不能到上海来当时来说是个未知数。我无法理会她当时的心情,只记得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时,她看着我不停地叹息,我们是相对无言。
也许喜欢文字的人着重的只是精神方面的追求,我曾经写过伴侣要“才”不要“财”的短文。其中写道:“现实再残酷我也不愿把婚姻当成一件买卖,现在纵有万贯家产也终有千金散尽的一天。心中的他带来的或许只有两袖清风,但只要他勤劳有才能就能够创造财富,前方的路或许布满荆棘,但只要他够坚强就能在困境中奋起。这样的日子虽苦些但携手走过漫长的冬季,春天还会远吗?”当年我寻找生命中的另一半,对家庭条件,工资收入物质方面的一切倒不是非常看重的。只是不知道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我能不能做到像我父母那样无欲无求,那样心情平静。如果真的像《诗经》中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2010/03/0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