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读高中时,曾在姑姑家住了一年。
在姑姑家住的那段时间,我脾气很坏,老是看这不顺眼看那也不顺眼,心里堵得慌,于是,小我2岁的无辜的表弟就成了我情绪的宣泄口。
我冲着表弟发疯似的大喊大叫,什么难听就骂什么,只顾自己心里痛快,毫不顾忌表弟的感受。
我曾经一度以为,那是因为自己被家人宠坏了,再加上,学业紧张、压力过大的缘故。
然而,经过漫长时间的读书学习,我逐渐意识到:当年我的歇斯底里、神经质,归根结底,是被“精神的暴力”给激怒的。
那时候,我似乎不能考的比表弟好,如果我考好了,姑姑脸色是一定难看的,她会当着我的面大声呵斥表弟,然后再突然调转头来对我说:“你这次考得好,不要认为自己有多不起。”又说:“姐姐要多帮助弟弟。”
我在姑姑家吃饭也从来不敢剩饭,那是因为,有一天,我实在吃不完碗里的饭,就怯生生地对姑姑说:“我吃不完。”可是姑姑却冷冰冰地说:“不要浪费粮食!”原来在她眼里,粮食比我还要金贵。
又记得有一次我来了例假,需要卫生巾,就向姑姑讨要,那时候姑姑坐在书房里画图,对我说的话一点反应都没有,我以为她没听见,就抬高声音又说了一遍,姑姑几乎是厌恶起来,说:“知道了,知道了。”然后继续一动不动地坐着画她的图,她什么都不关心,关心的只是她手里正在绘制的图纸。
我默默地等啊等,什么叫做“失望”、什么叫做“被无视”,顿时秒懂。
多少次,在教室里,别人是坐在教室里专心学习,而我却是趴在书桌上哭,我把头埋进臂弯里,眼泪无声地流出来,心里的滋味,无法形容。
遭遇精神暴力,真是一件特别悲哀的事。
要怎么对待你,大人往往随意得连声招呼都不跟你打,他们践踏着你的自尊,为所欲为,让毫无处世经验的你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辨,我的心灵之墙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拿痛苦和恐惧构筑起来的。
后来,我的逐渐转变跟自己长期坚持自学心理、情绪、沟通方面的课程并付诸于实践息息相关。
现实世界有无情的一面,网络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精神的暴力借助着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肆意蔓延开来,对当事人有着更强大的杀伤力。
你的隐私是怎么被侵犯的,你是如何成为他人茶前饭后的谈资、遭遇他人的恶意攻击的,你又是如何被他人曲解、轻易审判的——你我心知肚明——一件只与自己有关、与他人毫无瓜葛的事,若是哪天意外地上了互联网,就会突然引来无数陌生人的关注,可怕的是,他们还会评论你、吐槽你、羞辱你,反正他们也不在乎你。
这种留言看了,人要发好久的呆,都醒不过来。
有些人甚至忍受不了舆论的压力,竟一死了之。
遭遇网络暴力,比起遭遇现实的暴力,更加悲哀。
因为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精神暴力了,你还可以做一只将头埋进书里的鸵鸟,与书本融成一体,自行疗伤。
可是如果遭遇网络暴力了,恐怕就算你死了,被埋了,都会有人掘地三尺地把你给挖出来吧?让你无处遁形。
那么,该如何应对网络暴力呢?
我觉得,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著的《非暴力沟通》里面的这样一段话,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语言及表达方式带来的影响是很巨大的,尤其对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互联网而言,甚至是会影响到家庭、社会以及国家和谐的。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不会面对一帆风顺的人生,逆风而行是一生都要见血的技能,而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著的《非暴力沟通》一定会对我们有帮助。
正如书中所说:
“你不认为你谈话的方式是“暴力”的,
可你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如果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去反应,
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
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这必将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
我认为上句中所提及的“暴力”一词也包括网络暴力。
如果你愿意,就去认真地阅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吧,它会让你成为明白人,理解过去的自己,也知道未来应该如何走。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认真地去践行书中所呈现出来的沟通方法,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找到自己真正问题所在,重新审视自己,让自己的状态变得更好、活得更清醒、更积极,那么网络暴力,自然就不攻而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