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被人伤害,你是会选择报复,还是会选择宽恕?
也许你会说,“伤害”这个词太多定义,得看是什么样的情境,才能做出相应的决定。
如果是踢球别人不小心伤了你,在“不小心”的前提下,宽恕才是正确的选择。选择报复伤害弄伤你的人的话,很可能就会让一起踢球的小伙伴反目成仇。
而如果是有人故意捅了你一刀,那么宽恕就是免谈了,没有人有那么大肚量,像圣经里写的,打了左脸还要把右脸伸过去。更多的人会选择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再者说,受害人不选择报复,司法机关也会对伤人者依法实施制裁。
01
《剩下来的孩子》这部小说,就提出了这一个选择题,面对枪击案造成的孩子的死亡,作为去世孩子的父母,有多少人能够选择宽恕凶手,甚至是凶手的家人?
书中的妈妈做不到宽恕,她的大儿子安迪在校园枪击案被杀死,她最直接的反应是,悲痛欲绝,恨死了自己为什么要送孩子去上学,在悲恸过后,她的反应是愤怒,为什么自己要遭受这样的悲剧,这样的伤心。
所以妈妈选择去报复,报复凶手的家人,因为凶手已经在被警察击杀。她不想凶手一家好过,即便他们也是她熟悉的人。她上电视不断地叙说这件事给家人造成的伤害,联合其他受害者家庭给凶手父母施压,谴责他们怎么不好好教导孩子让他成为了凶手。
宽恕一个杀人凶手,她做不到,但是她的小儿子却做到了。
02
如此“圣母”的人设,就是六岁的小男孩扎克。也许你会说是因为他的年纪,对于哥哥的死还没有足够的理解。
但随着哥哥的死,家里发生的变化他却真真切切看到了、感受到了。他看到妈妈因为复仇变得面目可憎,她不顾家人的感受,邀请电视台的人来做采访,她不断地谴责凶手父母,即便他们泣不成声地诚恳道歉。
因为她的穷追不舍,一开始还同情她的人,慢慢对她产生了误解,认为她是想要上电视出出名,才会一次次在电视出现,悲伤哭泣。这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从被人可怜沦落到了别人厌恶的地步。
扎克想要妈妈和凶手父母和解,他认为那样才能重新获得内心的平和,接纳生活。这样的想法产生于一本书,他给死去的哥哥读的一本绘本,书中讲到了如何获得幸福的方法,它们分别是:关注身边的微小事物、充满好奇、对众生感同身受、去照顾需要你的人。
扎克对书中所说的这四个寻求幸福的方法一一实践,想要妈妈也一起参与,但是她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她不相信宽恕能带来幸福。
不过,本书的最后,妈妈终于妥协,一家人一同寻找幸福,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宽恕了凶手的家人,放过了自己。这是本书所传达出来的思想,爱与宽恕。
后记:
我始终以为,“宽恕”二字太难太难,面对伤害,尤其是这样巨大的伤害,没有人能轻描淡写地说宽恕。
总要经历长久的痛苦和折磨,以时间填平伤口,才会慢慢地接受事实,放下过往,宽恕别人。
以德报怨是中国的一句俗语,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以德报怨呢?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剩下来的孩子》读书感悟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