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那天我休息,早上七点半起床,去孩子卧室前喊了两声“宝贝,起床吧”,听到回应便去厨房收拾做饭。后来爱人说:你们先吃饭,吃完饭给我打电话,我先去趟办公室。当我端着早饭放在餐桌上时,孩子穿着睡衣,正睡眼朦胧地从卧室走出来。吃饭时,眼睛盯着平板边看边吃,嘴里到底吃的是什么,什么味道,大概可以忽略不计了。
爱人第一次打电话时,我在看书,孩子在编腕饰,我放下书,迅速换好了衣服;爱人第三次打电话催促时,我坐在餐桌旁等待,孩子还处在换衣服阶段。终于要出门了,又回卧室抱出了一箱彩线,一块插针板,问我:拿这个行吗?此时已被爱人的催促,孩子的磨蹭激发地焦躁不已,便连说了三声:行,行,行。孩子抱着那一堆东西气呼呼地出了门。
当孩子将那条在车上编好的漂亮的腕饰戴在我的手腕上时才明白了她的用心。
当孩子的关注点在如何尽快给妈妈编出一条漂亮的腕饰时,我的关注点却在:这孩子出个门还带这一堆累赘物件。这时母女间的默契早已不存在了。
那一年孩子八岁,钢琴学校举行年底汇报演出,每个孩子提前两周定好了演出曲目。演出当晚,孩子第十一名上场,演奏过程中,或许是紧张,或许是不太熟练,弹错了几个音符。下场后,小小的孩子紧张地脸色发白,浑身紧绷以致有点哆嗦,很不安地说:妈妈,我弹错了好几个音。我的回答是:你看你平时不好好练,都弹错了。
时隔多年后的现在,我恨不得扇当时的自己几巴掌:你不配作孩子的妈妈。
当孩子的关注点在寻求妈妈的安慰和庇护时,我的关注点却在:孩子丢了自己的面子。这时母女间的默契早已不存在了。
孩子刚出生时,护士说:先不要喂奶粉,喂点水吧。后来一天的时间,只要孩子哭便喂点水。直到当天夜里孩子大哭不止,一家人没了主意,找医生看后才知道:是饿的。一天只喝水,不吃饭,是人都受不了哇!此时,作为妈妈的我是茫然的,完全不明白婴儿的需求,母女间是不存在默契的。
后来慢慢地知道了:孩子哭不是饿了就是不舒服,要么喂喂奶,要么换换尿布,然后孩子也知道了,妈妈抱着便有饭吃,便可以换尿布,这就是母女间的默契!
孩子小时候喜欢吃鸡爪,喜欢吃煮红枣。所以隔几天我就会带孩子去超市,母女必定会去挑选鸡爪;隔段时间就会给孩子煮红枣吃。这就是母女间的默契。
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我把这默契丢掉的呢?从孩子因不吃饭被赶出门外,还是因写作业磨蹭被训斥开始的?还是每天晚上因弹琴爆发的战争开始的?还是因为只看到了孩子的缺点,却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开始的呢?
到底是什么毁掉了我和孩子之间的默契呢?孩子心灵手巧,心思玲珑,我的一举一动,每一个神情,喜怒哀乐她全看在了眼里,明白我的所思所想,我却对孩子完全摸不着头脑,是什么迷住了我的双眼和心智,掐断了母女间的默契。
世界太大,社会太深,能人异士太多,孩子能否成龙成凤我都不在乎,我只想找回属于我们母女之间的默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