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需求的三种深度
「1」观点和行为:表面能听到、能看到的东西,一般是通过用户怎么说、怎么做直接表现出来。如果只达到这种层级,是做不好产品经理的。
「2」目标和动机:用户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做?假如用户希望每天健身、跑步,目标是减肥,再往深层挖,其价值观层面的需求可能是为了朋友面前展示更好的、积极向上的自己,也有可能是为了满足与异性社交,为此希望获得一个良好形象的需求。
「3」人性和价值观:最底层、最稳定的需求(最终阶段)如果能把需求挖掘到这个层次,就找到了产品最本质的用户价值。

这个模型里,越往下的需求,越普适、刚性、工具化,也越难做到出彩,越难做到一个成功的产品,用户留存率也相对较低,用完即走的一种形式;越往上的需求,越细分场景、时间、空间,这对做产品也有启发:一个产品所在的市场,随着逐渐成熟和竞争日益激烈,对用户需求的满足也遵循着类似的规律。(不断去思考更多的高层次需求)
例子:食物要先考虑消除饥饿的需求,然后才会才能延伸到好吃、健康、用餐环境、文化内涵等。越靠后的需求,其市场越细分。
2.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
第一阶段:用户是抽象群体。在产品概念阶段,用户是假想的某一类人群,也是产品概念的目标用户、核心用户。
第二阶段:用户是具象的个体。需求采集时,我们要去接触一个个真实的用户,见活人、听故事、找感觉,发现“用户故事”。
第三阶段:用户又是抽象群体。整理采集到的需求时,把真实用户在合并特征,定义出“人物角色”,并反向修正产品概念。
扩展产品可能涉及到的各种用户人群,去见具象个体,回来后修正用户需求场景,再去见另一批个体,如此循环下去,不断对产品进行新的优化与迭代。
3.用户:新手、专家
按照用户对产品所在领域的熟悉程度,把他们分为新手、专家和中间用户。其中新手和专家是需求差异最明显的两类用户群体,对于产品尤其重要,产品经理需要尽早识别出自己产品最核心的用户属于二者中的哪个群体。
「1」新手是一群不爱看操作手册、急于上手、用得不爽就烦恼,很轻易放弃产品的用户,他们的需求是:简单易用,快速上手。
「2」专家是一群会看说明书、会泡论坛、会查攻略、乐于挑战的产品用户,要的是:稳定可靠、性能高。
每个产品都会面向多样的用户,只不过有主次之分。
2C的产品新手用户更多,2B的产品专家用户更多,前台产品的新手用户更多,后台系统的专家用户更多。专家级产品,有时候会考虑“向下兼容”,例如汽车手动挡变为自动挡,将更多的功能隐藏在”高级设置“当中,让新手用户更加容易上手。
随着时间的变化,一个产品的核心用户也会变化,有时候会从”新手级“向”专家级“转变,有时候由”专家级“向”新手级“过渡。
当今互联网时代,随着各种需求场景的碎片化,意味着用户(特别是C类用户)的使用越来越“浅尝辄止”,成为专家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所以各种产品对新手的友好度也越来越重要。
4.产品原则与初心
产品原则是整个产品团队必须达成共识的准则,依赖于团队的价值观或是产品的初心,相当于一个产品的宪法。
产品原则:
1.目标用户分为哪几类,以及优先级排序,整个团队必须达成共识。
2.产品的市场切入点,最关键的用户需求场景是哪几个?一开始最小可行产品MVP必须满足哪些。
3.认清产品原则,达成共识很重要。
4.一个产品应该注重用户数量还是质量,是流水还是利润。
产品原则也需要与时俱进,定期优化挑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