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时间:2020.03.04
主讲人:吴虹 互加计划
主题《互加计划与世界教育创新》
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模式就是一个人在讲,其他人在听,我们把听课的所有人打上了同一个标签“学生”,那么,他们就必须得听话,必须老老实实坐下来听课,所有人都不例外,就如下面第一幅图一样,所有的圆点都是一个颜色的,后来我们慢慢发现了一点,那就是这些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是有不同的颜色组成的(图二),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相,性格,喜好。所以我们必须“因材施教”,是的,我们现在的教学中早已经有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式,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一样好,一样优秀,于是我们的“因材施教”大部分是正对我们所谓的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实行“学困生转化”,努力用各种方式让成绩不好的学生赶上来,在我们的眼里“好成绩才是硬道理”。
今天听了吴校长的讲座,我才知道,不是我们没有发现孩子的不同,而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错了,方法也错了。我们应该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最优秀的自己,而不是成为老师们心中最好的学生。
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让孩子们展现自己,那课堂会不会乱了呢?失控了呢?这样的课堂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呢?我们现在的教学就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为基础,为根本,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忽略了孩子的快乐,更是忽略了孩子自我价值的实现,孩子的责任感和他们的终身学习。
其实“乱”这个字可以两面去看,一个是表象的乱,就是眼睛所看到的很乱的课堂;一个是内在的乱,就是不管表象如何,实际效果确是一团糟。我们需要的是“形乱而神不乱”。最主要的是这个“神”是指孩子们的个性发展,而不是打造同款的优秀学生。
今天,吴校长给大家传授了几个好的方法:
1.让孩子和自己的同学交心。老师给出话题,让孩子们围成里外两圈,面对面和自己对面的同学去交流老师给出的话题,然后再让他们换座位,继续交流另外的话题,也许孩子面对全班同学可能会怯场,或不愿意说,而这样两个人去说,他们会更容易交流,还可以和不同的人去交流,当然,还可以选择让他们三五个人去交流。交流的话题可以五花八门:可以谈谈他们本周的收获,谈谈他们高兴或不高兴的事情,谈谈他们的理想,谈谈他们最近比较喜欢的活动等等。
我觉得这个方法特别好,及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也训练了他们的思维整合能力。
2.可以在班里设计很多垃圾桶,贴上不同的标签,如“愤怒”“焦虑”“悲伤”“忧愁”“伤感”“痛心”等等,我觉得可以让他们用一张纸写下自己心里的这些垃圾,投放在相应的垃圾桶(这个就要保证别的同学不看),再或者对着相应的垃圾桶去说自己想要发泄的情绪。
孩子们每天面对无止境的学习,面对老师和父母的唠叨,面对朋友同学间的交往肯定有很多不愉快需要找到一个输出口,说出来心里会舒服点,可又不想让别人知道,所以就出现了这么多垃圾桶,让孩子们每天都带着好心情,快乐地去生活。当然这些垃圾桶可以是虚拟的。
3.有一面墙用来展示所有孩子们的作品(精心完成的作品),然后他们自己选择为他们认为最好的作品投票,最后选择票数最高的几位同学去奖励。
这样的一面墙让孩子们时不时欣赏一下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可以增强自信心;让他们投票,发现别人的长处,有对比才会有上进,同时也能让他们学会欣赏别人。
吴校长强调,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而活着?
纪伯伦有一首诗《致孩子》是这样写的:
你的孩子,
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属于,
生命对自身的渴望,
而成为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
来到这个世界,
而不是从你的身体,
分裂而成,
他们和你在一起,
但不是你所有。
你可以给予他们
你的爱,
而不是输入
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
有自己的考量。
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
却不可以遮蔽他们的心灵,
他们的心灵属于明天,
那个你即使在梦中,
也无法企及的地方。
你可以努力向他们学习,
但不要企图
使他们变得像你一样。
因为生活既不会倒退,
也不会和昨天一起停留。
只有知道了孩子们为什么而活着,才会明白自己能为孩子做些什么,而不是希望孩子成为你心中所期望的孩子。更不要一味地强调:“孩子,你是我的孩子,必须听我的,必须按照我给你指定的方向去走”,这样真的会毁了孩子。他们不再有自己的想法,不再有自己的目标,因为他们的想法,他们的目标都是我们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我们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