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521405/e74d08c9ee9ee372.gif)
在喜欢的城市中,香港又进入了我的榜单。说来惭愧,香港与深圳只有一河之隔,而我的家乡又素来与香港不远,但之前却没有机会到访。如今初来乍到,仿佛发现了世外桃源一般,让我格外兴奋。这,的确是我喜欢的城市呀。
香港这座城市,一见倾心,大致是因为在其身上找到了英国的影子。从地铁站一出来,路边的咖啡味就让我嗅到了伦敦熟悉的问题。怕是离开伦敦太久了,不免有些许的想念*香港,让我感受到了熟悉。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1405/832aa6d83b624dd8.jpeg)
林奕华《等待香港——文化篇》的第一篇里写道,“住在香港,欲把目光放在伦敦。如果你没有在伦敦住过一段日子,没有享受过它作为城市所带给人们的乐趣和满足感,你大概不会明白为什么我要望梅止渴。”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1405/be1eb456e7e8af9f.jpeg)
这就是为什么第一次去香港,就对香港感到熟悉的原因。**香港有伦敦的影子,我又何尝不是望梅止渴的那个人。
01
印象香港
香港地方不太,但是四通八达。在一个小小的十字路口,就可以有五六条不同方向的上上下下的路线。而这样的十字路口在中环一点儿都不少见。每条路都是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若是不小心,很可能就会迷路。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1405/7430cb9efadb4e98.jpeg)
香港城市的文明开放程度,仅仅身处其中就能感受得到。气候的舒适,人们约定成俗的行走规矩,光是闻着空气中的味道,都足以品味到其中丰富多彩的奥妙。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1405/b46bf317c88b7f13.jpeg)
身处于这样文明开放的城市,内心是满心欢喜的。当环境与你内心一致时候,就能够感到内外合一的舒适。不需要矫揉造作,亦可以达到身心统一。
02
香港的前世今生
中西文化交融,国际与传统并重。走在香港的路上,可以听到各种语言在耳边交汇。粤语、英语、中文,这三者最通用,还有很多不同国家的听不懂的语言。置身其中,无疑有一种身在港片中的错觉。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1405/f95616b233912fe1.jpeg)
香港文化既包容又开放。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依然保留了很多英国殖民留下的痕迹。
下班后小酌一杯是中环白领的消遣方式。这里小酒馆大多是开放式的,桌椅也都透过大门摆在外头的显眼处。老外们最喜欢来到这里喝酒,或是直接站在酒吧外头聊天,像极了英国的pub文化。
不同于英国的酒吧,他们的店面装修更偏向于中式。虽然比不上伦敦金融城 Canary Wharf 酒吧店面的豪华气派,但也是别有一番香港的滋味。
03
印象中的香港人
高度自律而不轻易打扰别人,这点香港人和英国人的做事方法极为相似。中环街道上的白领总是西装革履,行色匆匆。每个人对这里的地形都谙熟于心,娴熟地穿梭于高楼之间。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1405/ff12cd43e8bf7407.jpeg)
行走在这里,深感自己是自由的,可以随心所欲的生活。香港诞生了很有优秀的演员、作家、艺术家,文化积淀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成为独立的影像,每一个街头巷尾都暗藏了故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1405/7d33a3919a6b8aa7.jpeg)
一个人因有阅历而知性,一座城市因有故事而丰富。香港人大多活得独立而精彩。
香港居民有一个特殊的便利之处,就是可以有两年在英国自由工作的时间。所以很多香港人都会借着这样的机会去伦敦,一边工作,一边体验生活。
我在英国认识了几个香港朋友,平时在伦敦工作,周末或是节假日就去欧洲旅行。虽然不见得每一个在英国工作的人都拿着高工资,但是生活依然可以过得有滋有味。
04
中环印象
中环就像是两个新旧交替的世界,一半是高楼林立的金融城,一半是复古文艺的旧城。漫步在“旧城中环”,沿街墙壁都是艺术家的画,放眼都是艺术地标。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1405/606272cdfea53c97.jpeg)
香港这座城市寸土寸金,除了少有的一小块平地之外,周围全都是山。偶尔在城市之间穿越,也避免不了要上行下越。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1405/414b27a5af2d1f2a.jpeg)
在香港中环金融中心工作的朋友告诉我,这里的路线四通八达,哪怕是在下雨天,香港人也能想方设法穿越层层商场和通道,避免淋雨,从一个地铁站走到另一个地铁站,再进入写字楼。
第一次去香港,对路线不是特别的熟悉,原本是两个地铁站之间的短小距离,朋友10分钟便带我走遍了,而我在香港邻里间的小路中晃荡了一个下午。不过欣赏了很多涂鸦绘画,也算得上是一大收获。
05
上环元创方
荷里活道可以说是我这趟旅行的惊喜发现,这里是香港较为古老的古董街,由英文的HOLLYWOOD 港译得名。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1405/2cd7a10b069bdb77.jpeg)
第一次看元创方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像一个宿舍。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元创方是一个将历史建筑保育再活化的案例,是已婚警察宿舍的原貌,为香港的一个创意中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1405/7f655ea1ba299a15.jpeg)
作为一家非营利的社会企业,元创方为驻店商铺提供低于市价的基准租金,并再额外通过评审委员会资助部分经济实力较弱、年资较新的本地设计师工作室。游走其中,别有一番乐趣。
06
维多利亚港
《已是香港明日》这部电影让我对维多利亚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搭乘天星小轮夜游维港是来香港必体验的项目之一。
我们一行人从中环码头坐船到对岸的海港城,船是相对老式的,速度不快,在水上慢慢晃悠着。远远的,我望着岸边的中环金融中心渐渐的远离,影片中的镜头慢慢地在脑海中浮现。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1405/66d4d6dcf8434589.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1405/7ccf7a15f5c81909.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1405/77c2475e0d45b9a5.jpeg)
维港的灯光甚是迷人,犹如天然的滤镜一般,给海港城笼罩上五光十色的嫁衣。最佳的观看角度是坐船来到海港城,再回望对岸的中环。
平日里极富时代感的高楼大厦,香港会展中心,香港大会堂等几十座摩天大楼和著名建筑,此时已经纤细的倒影,在流光溢彩的海水中轻盈的荡漾着。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1405/1b7b4f19a5407e30.jpeg)
若是遇到节假日,中环的摩天大楼上还会投影出庆贺节日的文字。吹着海风,凝望着海上过往的船只,内心宁静又祥和。
07
关于旅行,关于生活
我一度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不同的地方旅行,小住一段时间,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然后把它们变成自己的成长养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1405/81046e13cdf62f5d.jpeg)
罗马使我变得开朗,伦敦使我变得诗意,巴黎使我变得精致,苏黎世使我变得闲适,而香港使我变得怀旧。任何的城市都有其独立的魅力在吸引我,也造就了今天独立的我。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1405/b49345f6bb73dbad.jpeg)
看张朴的文章,他说“在路上”是一种生活的状态,这状态是一种未完成的时态,一种未来时态。
张曼玉的生活状态:“一年中可能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香港,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巴黎或者欧洲其他城市,四分之一的时间在伦敦,剩下四分之一的时间在路上。”这无疑是我追求的生活方式。
“生活在别处”大底是我理想的生活状态,在香港偶尔会有这种恍然隔世的错觉。
![](https://img.haomeiwen.com/i9521405/f39fe495b0a06145.jpeg)
香港作家廖伟棠描述:“透视一个城市(香港)真正的脉络——她是怎样赢得她挑剔情人的心,她是怎样留下她的爱人们,同时让她们自由?”
香港的开放程度接近西方,而传统的东方文化又给它垫定了基础。漫步在香港,仿佛像是品味多层次的提拉米苏,口感丰富,让人心生陶醉。
香港之于你,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