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写过一篇名为《一件小事》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写到,一转眼已经六年了,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是我至今忘记不得。
鲁迅写得这件小事,放在今天来说,大概就是一起可以立即判定为碰瓷的事件,必须头疼的要命,自认倒霉了。
那日鲁迅坐了人力车,车夫正跑得欢,一个老女人忽然横穿过来,车把挂住了那个女人的破棉背心,她跌落倒地。
这个场景,像不像今天的街头的一幕,一辆车子好好地正常行车,忽然窜出来一个什么人来,一切都那么自然,决然不像是设计的,但有时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然后那人倒地,或者摔出血来,然后就说不清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场景都是突然蹿出来,有的可能真是双方的个不小心,都是不愿意发生的事情。
又想起古装电视剧、历史小说描写此类事件的场景,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一个或者数个面目狰狞、声音严厉的官吏或者公子哥,为了烘托气氛少有马车飞奔的,一般都是骑着高头大马。只听得,闪开,闪开,公子哥们非要在人多的街道飞起来,必须要疾行,为啥不能慢行呢?然后是老百姓四散逃开,这个时候那个敢碰瓷。躲得不及时,都会被马鞭之类的送上脸。如胆敢故意挡道或者碰马,小心小命不保。
古时小民都处于弱势地位,官吏或者有权势的人,都是高高在上。哪个小民敢碰瓷?但真实的古代应该不是那些电视剧演的那样吧!毕竟也有不少太平日子,也有社会规则的。但总的来说,封建社会小民们还是处于弱势,碰瓷之类的事件应该是没有的,即使被权势阶层碰到在地,也总会被人家大声呵斥一顿,不长狗眼,只要没有断腿、流大血,单是皮外伤,也不敢跟人家去讨价还价的。
这种情形自古有之,大致从鲁迅写得这个事件可以看出一些意思来。当时那个女人倒地,车夫立即停住脚。鲁迅便有些责怪车夫多事,只是挂住衣服,人跌倒而已,并没有受伤,也没有人看见,走就是了。听到那女人说自己摔坏时,鲁迅内心想法是,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这真是可恶。
从鲁迅到时的内心独白,大致可以明白当时的社会情形,鲁迅和车夫要是走了就走了,大致那个摔倒了老人,也是没有什么办法的,只能自认倒霉。
原本这些事情,湮没在社会中的,每个事件都是孤立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当时的实际情形。但是网络和传媒加速和改变了许多事情的轨迹,变得不可思议,将人性的恶暴露的可怕。有人说彭宇案后,扶不扶成了一个似乎无解的中国式难题。而且许多人从中看出了发财致富的门道,专业碰瓷三十年。不知道药家鑫撞人后当时拿刀杀人,有没有受到先前碰瓷、讹人事件的影响,紧张、然后失去理智。
鲁迅坐着人力车撞倒一个老妇人,鲁迅想跑、车夫反而搀着老妇人去找警察,他从车夫满身灰尘的背影,看出了高大,并榨出他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鲁迅先生将这次事件写成文字,说成一件小事。
然而现在此类事件已经不能用小来容纳了,有真碰不扶的、有没碰真扶被冤枉的,有伺机下手专业碰瓷的。碰瓷,你看,已经有了专业的术语了。
仅从这些社会现象不能判断社会文明程度退化,或者得出世风日下的结论。
我倒是认为,车碰人此类事件被如此广泛关注,以及引发的种种正义、谎言,正常、怪异事件,说明社会是在进步。人的自我维权和保护意识增强,制度和法律意识,你说你对,拿出证据来,当然人性的恶也在其中显露出来,自古皆如此,不是今天的人这样。有胡搅蛮缠、有借机敲诈的,有油盐不进只认钱的,有不见棺材不掉泪,见了也装糊涂的。有私了的,有报警的,反正是与钱财相关。花钱消灾么。
总的来说,碰瓷、讹人此等事毕竟是小概率事件,随着征信建设的推进,随着社会文明的螺旋上升,随着法制意识的深入,依法依例解决此类问题,也许成为流程和程序。当然,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此类事件中,也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性。
但此事毕竟是小事,不能夸大为中国式的难题。人家该搀扶的照样扶,提前拍视频,找路人作证,虽然听起来有点别扭,但总的来说,倒在地上的人被搀扶起来了,善举已经在进行了,善良已经得到张扬了。
媒体,多弘扬正能量,少夸大故意描述负面事件,此事自古有之,今人终是站在历史的新维度,总要站在新的高度,为后人做出样子来。
2020-02-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