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发现学习的规律——《认知天性》

发现学习的规律——《认知天性》

作者: 苗小芸 | 来源:发表于2019-05-07 19:26 被阅读0次
    《认知天性》

    学习是挑战天性的必修课。

    天性懒惰孕育了认知规律和心智模型。

    知识多不等于学习能力强。

    我们都是不尽职学习者。

    【以上是这本书开篇的几个观点,着实吸引人。】

    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很多老师被误导,相信只要让学生学起来更快更轻松,学习效果就更好,而大量研究却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

    【想起来一个广告语:“某某某学习机,让学习so easy”;也想到有些家长跟老师表示:“学习成绩无所谓,我只希望我的孩子能快快乐乐地长大。”】

    人们顽固的相信,自己把心思放在一件事上,拼命重复就能学的更好。而且,“练习,练习,再练习”的明显收效,再次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好处,但是,科学家们把习得技能阶段的这种成绩成为“暂时的优势”,并把它同“潜在的习惯优势”区分开。

    填鸭式练习是集中练习的一种形式,它一直被比作贪食症,吃的不少,没过多久基本上都吐出来了。把学习与练习间隔开来分期进行,让两者之间隔上一定的时间,这样做就能让学习效果更加显著,记忆更加牢固,有效的形成习惯优势。

    间隔多长时间才够?答案很简单,只要练习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就可以了。从最低限度上说,间隔时间足够出现一点儿遗忘就对了。

    【不知道书中为何没有提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其实可以作为教师设计练习的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

    多样化练习有助于学习者树立更开阔的心理模式,这是一种能力,掌握它的人可以评估不断变化的条件,并调整应对方式进行适应,可以说,多样化的练习更有助于超越暂时性记忆,进入更高层次的概念性学习,并把它们应用到实际情景中,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更持久的学习效果。

    而如果总按同样的方式练习一种技能,追求一遍一遍的重复,那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书中一位脑科医生认为“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极具可塑性的,让大脑工作实际上就是给他引入更多复杂的网络,然后反复运用这些神经回路,从而使头脑更加灵活。”

    【多样化的练习、合理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带领学生从简单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简单学习”VS“深度学习”

    多位认知心理学家的实验和数据表明:第一,学习总是建立在已知基础上,我们是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这种方式来解读事件和记忆事件的;第二,长期记忆的容量基本上是无限的,你知道的越多就越有可能为新知识建立联系,第三,由于长期记忆的容量颇大,所以关键要有一种能力让你在需要的时候锁定并回忆已知,回忆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对信息的重复使用,也取决于你是否建立了强大的检索线索,因为它能重新激活你的记忆。

    阶段性的检索练习有助于强化记忆间的联系,也能强化回忆知识的线索,同时还能弱化连通冲突记忆的路径。检索练习若是没有什么难度,那就不能强化所学的知识,练习难度越大,收效也越大。

    【评价任务(即检索练习)要与学习目标高度吻合才有效度。】

    实验表明,但从短期记忆中回忆所学时,例如快速频繁的进行练习,是不需要花什么心思的,也不会有长期性的收效。但当你过一段时间再回忆时,当你对所学的东西有些遗忘时,你就不得不努力重建这一切,这种耗费心力的检索技能强化记忆,又能让所学再次具有可塑性,引发对所学知识的再巩固,在巩固可以用新信息更新你的记忆,同时可以将他们最近所学到的东西联系起来。

    【再次回顾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重复进行费力的回忆或是练习,有助于把所学的知识整合成心智模型。在心智模型中,一套彼此相关的概念或一系列运动技能会被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它能适应随后的各种环境,并发挥作用。

    练习的条件如果发生了变化,或是在检索中穿插,安排了对其他资料的联系,我们就能强化自己的辨析与归纳能力,凭借全面的发展,我们还能把所学的知识用到以后的新环境中。穿插与多样化,建立了新的联系,拓展并进一步深化了记忆中的知识,同时增加了检索线索的数量。

    【为什么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差,原因之一是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或作业时,并没有提供“变化的条件”和可靠的环境,学生缺少举一反三的锻炼机会。】

    试着自己想出答案,而不是坐等别人给你答案,或者是在拿到解决方案前自行尝试解决一个问题,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也能让你把正确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记得更持久,即使你会犯错,只要有纠正性反馈就没有问题。

    【经历深度思考才能发生深度学习】

    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知识诅咒”的概念,是指在别人学习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或者从事我们所熟悉的工作是我们更倾向于错估他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教师经常会受这种错觉的影响,认为某一门学科、某一个知识点非常容易的教师,在面对刚接触这一科目或者学不好这一科目的学生时,很难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知识诅咒”效应和“后见之明偏误”非常相似,后者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早知道会这样”,即在事情真正发生后,我们会觉得自己事情就能预料到后果。

    【教师需要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管理方面,学科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

    倾向于把流畅阅读文字误认为是充分掌握了文字的内容,就会导致流畅错觉。举例说,一个特别难懂的概念,被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你在看到这一概念的时候,就会觉得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甚至会以为自己早已完全掌握了。通过反复阅读课本学习的学生,会把经由反复阅读获得的流畅感,当成自己学会了这一科目的知识的表现,而且他们会因此过高的估计自己在测验中的成绩。

    【有时候会在语文课上听到老师这样说:“请你朗读一遍。”——“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请你带着……的感情再读课文”,读、读、再读、再读,读得越来越流畅,对文本的理解会随着流畅的朗读逐渐增加吗?未必。】

    【我一直觉得读翻译过来的学术著作时很烧脑,一个新概念的理解需要反复揣摩才能理解,有概念本身的问题,也有的时候是翻译水平的问题——按英文的逻辑组织中文句子。所以在整理读书笔记或向他人推介时,我会将这些晦涩难懂的内容重新组织成大多数人能理解的语言,现在看来是我错了,会给他人造成误导。】

    人们发现大脑中整合学习与记忆的区域——海马体,可以生成新的神经元,这是大脑会持续改变的一个基本证据,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发生”,在大脑受创恢复和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神经发生”与学习记忆之间的关系,是全新的研究领域。但科学家已经证明,联想学习可以刺激海马体中生成更多新的神经元,“神经发生”的增加限于学习活动的进行,意味着大脑会主动学习,而且这种增加在学习活动完成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意味着“神经发生”在记忆巩固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说明有间隔的花费精力的检索练习有长期性效果。

    【在读到一些关于临终关怀的案例时,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经历让我细思极恐,生命在这种不可逆转的、进行性的病变侵蚀下无限靠近终点。一度认为海马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衰退,读到这儿才觉得豁然开朗,终身学习原来真的是一件有益身心健康的事。】

    脑科学家认为,人的智力开发是遗传趋势与生活经历之间的对话,将会持续一生……

    【这就是学无止境的科学依据?】

    【凡事皆有规律可循,循得规律则事半而功倍矣,学习亦如此。无论是自己学习还是教导他人学习,须遵循规律、尊重规律。】

    发现学习的规律——《认知天性》

    P.S.以上仅为部分内容,想更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可读整本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发现学习的规律——《认知天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yks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