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件事情做砸了之后经常听到老百姓发出感叹:真是怕啥来啥;还有时某件事情做成了之后也会听到有人说:我就觉得他能做成。很通俗的两句话说出来一个道理:担心就是诅咒,相信就是祝福。
是一双什么眼睛能看到我们心里是担心还是相信,是一种什么力量帮我们实现了我们心中的想法。是上天的力量呢还是我们自己行动的力量呢?
心理是现实的反应,现实会照进心理;同样心理也会照进现实;我们心里想的事情会指导我们现实的做法;比如对于同一个孩子我们两种想法,一种担心孩子照顾不好自己;另一种是我们相信孩子能够照顾好自己;我们认为孩子照顾不好自己是我们把他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很多事情我们都帮孩子做好了,并且心中认为孩子照顾不好自己的观点还会导致我们心里的焦虑,结果导致孩子什么都做不好,离不开你的照顾,完全没有生活能力。如果我们认为孩子能够照顾好自己的话,孩子自己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暂时没做好我们相信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多加锻炼孩子肯定能做好,完全相信孩子,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真的就能够照顾好自己了。由此看来我们心里对一件事情是担心还是相信都会指导我们现实的做法;最终还就真的影响到了结果。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心里的想法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期望,对一个人积极的期望,他就会成长的更快,发展的更好;相反如果长期传递消极的期望,就会阻碍他的发展。相比较于成年人,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受影响暗示的程度更高。
心理的想法决定了现实的结果在另一个方面也有很真实的体现;有人说:评运气赚来的钱都会评实力亏掉;人永远赚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正如清华大学校训那样:厚德载物;“德不配位,其祸必酷”,你没有足够的能力,就不要去奢望有很多的回报。“达克效应”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个概念的意思,是说那些能力强的人往往自我感觉不太行,而那些能力不行的人,反而自我感觉良好,这时候这个人也注定会很自负,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达克效应。这也更加印证了这个道理:“人是无法赚到自己认知之外的钱的”。
所以我们里的想法决定了我们的认知,我们的认知决定的事情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多一些相信,少一分担心。
我们一直讲担心即诅咒,墨菲定律,期待效应——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人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宫铭老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思考了我们作为成人,如何具备能给予孩子这种暗示的能力,想到了我们只有抱持给予孩子正面鼓励期待和开放的认知,才能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反过来思考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担心孩子做不了”?就像追着喂饭孩子的奶奶,满足的是自己“饿”,替孩子担心的父母,满足的是自己内心的缺。我们缺的,可能便是这样合理的认知。我们在这样的认知中,学会察觉和“定”,让孩子能在真正的期待、肯定和放手中成长。如同去养育一棵幼苗,那些担心缺水而不停浇水的园丁,一定浇的不是花盆里的苗儿,而是他自己内心的苗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