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诗经》,在《小雅·大田》里有这样一段: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风调雨顺,农民获得了丰收。要感恩天地,感恩来自老天的眷顾,没有干旱和洪涝灾害,让庄稼长势喜人,一家子的温饱问题又有保证了;感恩大地,在踏实敦厚的土地上蕴育了希望。对天地的感恩农民用来了转化:那些没有收割的未成熟的,那些捆成一捆散落掉下来的,那些“漏网之鱼”,不要颗粒归仓,就让它们留在田地里,留给那些丧失劳动力的人去捡吧。
他们从对天的感恩转化成了对那些更穷苦人们的宅心仁厚。这是发生在西周中期,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但是今天读来依然感动不已。我们的民族自古就有拯溺帮困的恻隐之心,那是一种宽广胸怀和崇高美德。我们后人又好好的继承与发扬。
我小时候收麦子的时候还拾过麦子,那是很小的时候,重活干不了,就拿个篮子去地里拾掉落的麦子,不要麦秆,只要麦穗。地里有麦茬,穿着凉鞋特别扎脚,而且要一直弯着腰,所以并不是好活。后来大了,能干重活了,就不再拾了,而且基本上年年都大丰收,就不在乎那一点一点麦子了,不过走在路上看见掉落的麦子还是要拾起来,以免浪费。
只是有些老年人年事已高,不能种地了,所以拾麦子的就主要是他们了,还有秋收时候的拾玉米的,拾红薯刨花生的。我公公婆婆今年还去地里捡了不少玉米。
所以再收庄稼的时候也在像先人一样心存善心,留一些给那些需要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