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教育行走已经结束有段时间了,我还没有抽空好好的整理下那几天的收获和心得,翻看着笔记,那几天的一幕幕仿佛又在眼前了,那么鲜活,那么激动。我见识到了很多很多和我完全不一样活法的人,如果我没有走出去过,也许我就会以为大家应该都差不多的,没想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精彩的人和事。
翻看着笔记,眼帘映入了一个个名字,虽然陌生但似乎又很熟悉,我还能记得他们一个个在台上演讲的样子,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动人的故事。
在蔡如明蔡总的身上,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一个人大于一所学校”,我觉得他应该是“一个人大于一个社区”。从一开始的一间小书店,到后来的“尔遇”书馆,他是真正地在做阅读,推动全民阅读。他说教育需要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共生滋养,而阅读最需要这种环境的滋养和营造,也许,若干年后,我们会看到更多这样的社群阅读场所,真正向我们开放。
邓秀华校长,单看外表,绝对不会觉得这是一位校长,只是一位普通的中年妇女。可是当她站在台上,开始讲述她和她父亲的故事时,我觉得她更像一位哲学家,对生命,对生活都有着自己的解读。她说一个人只有学会自我改变,享受自己,享受因为你听到、看到、想到、领悟到的,从而美妙地呼应每一天的生活当中,涵泳在生命的意义中去。是啊,很多时候,我们步履匆匆,只顾埋头奋进,却忽视了其实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幸福其实就已经在我们身边,我们最应该做的便是享受当下,做自己能做的,控制自己可以控制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像自己。
“改名校长”----吴希福,在他身上我真正看到了父辈那个年代求学的艰难和痛楚。很多人就此沉沦,但也有很多人像吴校长一样,我命由我不由天,人定胜天。他说人活着靠运气,更要靠信心和毅力。你不坚强,没人替你勇敢。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觉得当初那遭遇的像天塌了一样的经历,现在回头再看也不过如此,只是当时不成熟,迈不过去。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早已消失在生命的长河中,偶尔荡起一丝丝的涟漪。我在这些过往中,也慢慢学会了与自己和解,学会变得坚强。
“格局决定你的结局,眼界决定你的视界”,这句话我曾经多次听我们校长提起。当我还是一只“井底之蛙”时,我不以为然,可是当我开始走出家门,遇见各式各样的人,碰到新奇有趣的事时,我才终于读懂了这句话。不要永远被困在原地,一定要走出去,看一看,听一听,不然这一生真的是白活一场。
云南的普利辉老师,地处偏僻的高寒贫困山区,他以为他的这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一场“教育行走”重启了他的人生。他为自己找到了三条路: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从此,他的人生真的就像开了挂一样。日更两千,孩子也受他影响,决定做一位乡村老师,我想也许是他的孩子,让他领悟到了什么是责任,他说承担便是成长,也许,就是这一刻,他开始成长了,就像一位英雄,他必然要上路,遭遇失败和挫折,最终才能凯旋而归。
在“教育行走”里,有太多太多这样的老师了......
听着他们的故事,我觉得我不是局外人,我偶尔也在他们身上找到曾经的自己,只是现在丢失了。也许这样的行走,对我来说就是重新的积蓄能量,让我在被负能量裹挟的时候,为我注入新生的力量。我很容易受他人影响,我想我更应该“行走”,找寻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