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7
《复活》,首版于1899年,是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也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公认为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对托尔斯泰的评价,列宁说“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小说的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家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
书中的情节和这个故事大致相同。
后来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决定为被诬告犯杀人罪的卡秋莎·玛丝洛娃奔走伸冤,上诉失败后即陪她去西伯利亚流放。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是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地位,她终于拒绝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合。这样,男女主人公都达到了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
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他纯洁善良,有崇高的理想。对于玛丝洛娃的爱是真挚而美好的。第二阶段:他堕落放纵,“兽性的他”战胜了“精神的他”,使得他自私空虚,害了玛丝洛娃。第三阶段:他从忏悔走向复活,灵魂得到了拯救,精神得到了升华。在忏悔中,他毫不留情地批判现实的黑暗,揭露沙俄专制制度下的残暴。
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牺牲品”。别的遭遇不说,单单是几个张口就给你定罪的法官和检察官就已经给她的“命运”打上了一个死结。而在被流放去西伯利亚的路上,因为聂赫留朵夫的忏悔而使她宽恕了他,对他过去的美好的爱的“记忆”也重新唤醒。只是玛丝洛娃意识到过去的爱情已经永远不能“复活”,她也不再需要这一切了。而此时在她面前展现的是她所渴望的、有意义的、鲜活的、真实生活,这才是玛丝洛娃真正的新生和灵魂的“复活”。
《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矛盾的思想。一方面,他对俄国社会的批判非常尖锐;另一方面,书中宣传的大量的说教,即“托尔斯泰主义”——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