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欢喜笔记推崇的写作方式,出自大作家纳博科夫的知识卡片,写作不是一个从头到尾的线性创作过程,而应该像建造大厦一般,就是一个堆砌和组合钢筋混泥土的过程,这样说积累沉淀素材就十分关键,你手上的素材多了,“建造和组织“文章的生产就会变得游刃有余,当然,这种素材可不是单纯的收集文章或者金句,而是需要对原始内容进行深加工,也就是客观到主观到转化再到行动的过程,也就是欢喜提到的”见感思行”知识卡片,包括李敖、村上春树、万维钢这些产量惊人的作家都会用各自的方式积累自己的知识卡片库。这种写作方式的好处就是可以降低大脑的认知负荷,文章的“水泥”和“沙石”已经在平时完成了储备,创作时可以达到更高的创意密度和质量,从而产生出知识的复利。
我自己开始写作也有一段时间了,平时也有意识在构思自己的主题,但是提笔就犯难,这其实就是源于自己平时积累的可用素材太少了,每次写作都需要临时每个字句进行组织,心力消耗挺大的,也容易产生畏难和拖延情绪,我当然也知道阅读和积累的重要性,不管得到专栏还是其他课程,已经开始花时间进行输出,但是只做了个知识的搬运工,就是粘贴复制型的收集笔记,把里面的知识段落和金句记下来而已,这样只是完成了收集的工作,没有和这些知识点产生过任何链接和思考,更没有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所以每次想用的时候却“取”不出来。
知识卡片就是一种颗粒化的有效素材,或者说是一块知识积木,做到学习内化和素材积累的双重作用,输出卡片的过程就完成了新知识和脑中旧知识的链接,加上运用好管理工具(比如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等需要的时候很容易找到和取出,这样做真的让写作变成了怎么样让知识积木组装成各种建筑或城堡,而你就是内容的“工程师”。之所以叫做“知识积木”,我想积木给人多维和立体的感觉(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脑图),拿来就可以用于组装,虽然每次整理都是单点切入,知识链接有了深度,有时候还需要有跨领域的广度,因此这个名字更符合我对于知识素材整理转化的理解。
拆解内容和课程的精华,先从之前收藏的文章和知识点开始,每天开始输出和积累自己的知识积木,做好标签分类工作,减少每次写作文章的时间,提升创作效率,前期不用再为写作作业焦虑,积累到一点阶段之后开始输出更加高质量的原创文章,成为一名专栏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