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着,期盼着,终于,夏天的影子越来越远。
每天被各种事情占满着时间,匆匆忙忙、慌慌张张,没闲着,也什么都没干,倍感落寞。
那是一种远离自我的失落和恐慌感,我必须要花一定的时间隔断所有的信息,安安静静的把那个自我找回来。
我喜欢在自己的世界里呆着。
上个星期女儿开学了,看着女儿小小的身体背着一个半大的书包独自走进校园,我拼命在校门口其他围观的家长中挤出一点位置,想看着她走进教室(虽然我知道看不到)。她小小的身影随着进入不远处的教学楼而从视线里消失,期间并未回头看过我一眼。我痴痴的望着她走过的路,门口的保安大叔一直在赶我们,埋怨我们挡住了校门口的交通,也是头一次,发现自己还有赖皮的特质,就是想多呆一会儿,想多看一会儿。
回到家,朋友跟我发微信,问女儿今天情况怎么样。我说我担心她不适应,没睡醒,也怕她找不到教室……朋友问我,那你呢?
我说,我不太好,很焦虑。
朋友说很理解。
我说,应台龙说,亲情就是一次次目送的远离,虽然每一次的分离都是我全程陪伴,也是我亲手送离开的,可是等分下一次的分离到来时,我还是忍不住悲伤。看着那个小小的身影从我的视线里消失,我很想落泪,我只能目送她一小段的路程,人生那么长,可是,我只能看到那么一小段。就像今天的目送一样,她拐进教学楼我就看不见了,我知道必须要这样做,也知道应该这么做,可是心底不断向上翻涌的悲伤我还是无法抵挡。
朋友说,她本来感觉可以压下去了,被我一说彻底哭了。
我没有立马再回信息,难以抗拒的情感彻底吞没了我。
第一个星期,上了三天课,女儿适应的情况还好,除了每天回来跟我说小学太无聊外并没有其他特别的情绪。
有时候她也会跟我讲讲班里比较调皮的孩子,当然,也是第一个记住名字的孩子。然后,绘声绘色的跟我描述他有多么的不懂礼貌,多么的捣乱。我聚精会神的听着,但显然,她对小学的生活兴致并不高,只有到家谈到她喜爱的玩具和爱好又会眉飞色舞,拉着大人听她讲。
我喜欢女儿跟我吵架和对着干的样子。诚然,潜意识里逃不开对自己从小“乖”的一个反抗,但更多,喜欢那个古灵精怪又有点自作聪明的小脑袋,小眼睛咕噜一转,我就知道要掉进她设置的陷阱里了。
我告诉她,每天晚上要养成检查书包的好习惯,要准备好第二天用的东西。她说,她每天只想准备放学。我哭笑不得。
晚上,我们一起下围棋,她教我,并且一直鼓励我,围棋很简单。
可惜的是,师父领进门,徒弟不长进,下了几盘,我输的很惨,她笑的很豪放。最后还来安慰我,没事的,每个人擅长的东西不一样。
我喜欢女儿小孩纯真的模样,也喜欢她小大人通情达理的模样。是我的女儿,又像我的小伙伴,准确的说,是我像她的小伙伴。
经常在夜深人静时,看着她依偎在怀里,我会不自觉的想,我们还能在一起多少年呢?人生不过百年,匆匆一撇也就过了,而与孩子交叉的这几十年,又是怎样的聚少离多呢?终究,我们都会要回到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无论如何的深情,分离,是从一开始就准备的结果。
秋天了,杭州还嗅不到各种秋天的味道,只有超市里琳琅满目的月饼不断的在提醒着人们,这一年,又快接近尾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