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红楼梦欣赏:甄士隐伏案“朦胧少憩”还是“梦是盹睡”

红楼梦欣赏:甄士隐伏案“朦胧少憩”还是“梦是盹睡”

作者: 徐景洲 | 来源:发表于2021-09-14 10:14 被阅读0次

2021年高考江苏与北京的语文试卷,都有与《红楼梦》有关的题目,江苏已是连续15年高考语文都考《红楼梦》,一题6分,北京也是连续5年考《红楼梦》,今年的这一题竟高达10分。以此可见语文学习对《红楼梦》的重视与《红楼梦》在语文学习中的举足轻重地位。如此考下去,未来一代成长中都会受到红楼文化熏陶,这是中国文化之大幸,也应验了毛主席说的,没读过《红楼梦》就不是中国人的高瞻远瞩的要求与期许。但读《红楼梦》容易,读懂《红楼梦》难,而难,正是她的伟大所在,魅力所在,有别于其他小说的不可企及的优势所在。读难读的书,是智慧的砥砺与升华,《红楼梦》就像世界最高的珠峰,最难攀登,也最值得攀登,而其攀登过程本身,就是最美最强最令人神往的精神享受。我们欣赏《红楼梦》语言艺术,就是攀登这座世界文学最高峰的一个时段。这一讲我们要欣赏的这座文学珠峰的绮美风景,就是《红楼梦》开卷的“列位看官”与“看官”的不同版本异文的比较,通过比较,可以见出文学巨匠曹雪芹的文心是何等缜密,见出红楼梦原笔是何等考究。

   现在我们就来对比欣赏脂本与程本第一回中有关甄士隐梦游太虚幻境的一段文字。

脂本是这样写的:“士隐……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

程本是这样改的:“士隐……伏几盹睡,不觉朦胧中走至一处,不知是何地。”

程本将脂本的甄士隐“少憩”改作“盹睡”,词义大变。“少憩”意为稍稍休息,稍微休息,并没有睡着,也没想睡,只是想伏在几案上休息一会儿。“盹睡”意为打盹、小睡,即已着睡着。显然,两词意义差异很大,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动作。那么,哪一个好呢?哪一个恰当呢?程本的改动是否更准确并且是不是越改越好了呢?

   若要作出合乎作品描写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动作的判断,必须联系作品上下文。脂本上文是甄士隐“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做,至手倦抛书”。看书看累了,随手把书抛在一边,想伏在案子上休憩一会再看书,从这个特定前提情景看,此处只能是“少憩”。再从下文看,“少憩”之后紧接“不觉朦胧睡去”更是顺理成章。由伏案休息一会儿,到不知不觉睡着了,这个过程具体而自然,纯用白描,却画风细腻,如见其人,如亲历其场景。

再来看程本的修改。甄士隐也是“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紧接着他就“伏几盹睡”。这个过程实在太突然,略去了由小憩而入眠的过程,是粗线条勾勒,少了传神的画面感与现场感。这样一改,牵一发而动全身,就不能不对下一句大动手术了,将脂本的“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改作“伏几盹睡,不觉朦胧中走至一处”,改词并改词序,画风大变。

脂本则是由伏几小憩,至朦胧睡去,再梦至一处,层次清晰,而程本则是压缩词汇,紧缩动作,两相比较,益见画风粗糙。特别是“朦胧”一词,由脂本朦朦胧胧睡着,改为在梦中朦朦胧胧走到一个地方。显然,脂本的朦胧是指睡意朦胧,快要睡着或刚睡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的样子,很贴切。而程本的朦胧则指梦中模糊不清的环境氛围。因为省掉了小憩入梦的过程,只好把“朦胧”用在梦境之中了,但是指眼睛朦胧看不清还是心里糊里糊涂,倒是不好断定。

应该说两词用得都没问题,只是程本把原本用得很贴切的词故意改换位置与语义,反而使得语意模糊不清,实在是没有必要,而且改动得这么大,整句看,没有改得更好,反而不如原句生动具体,也当属不尊重作者的有意标新立异的乱改。

程本还将脂本的“不辨是何地方”改成“不知是何地”。删掉“方”字,六字句改成五字句,显然不如原句读来节奏感强,不如两词一顿的语感好。而将“不辨”改为“不知”则是语义上的大改动。脂本的“不辨”是梦中行走得迷迷糊糊,想辨别却无法辨别所到何处,表现出内心的焦虑与迷茫。而“不知”则像清醒的状态,不像是梦中的“朦胧”,更没有体现出人物欲辨难辨的特殊困惑心境,也非常符合太虚幻境的迷离奇异。这一改,更是拙笨的改笔。

真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原来我们读的程本前八十回,不仅有山寨版之嫌,而且还有假冒伪劣之嫌!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只读程本,不读脂本,真是误读了曹雪芹的《红楼梦》,所以,最好的《红楼梦》阅读方法,就是脂本与程本对比阅读,这样才能真正得到曹雪芹《红楼梦》的真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梦欣赏:甄士隐伏案“朦胧少憩”还是“梦是盹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yqc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