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A见到B的时候,问:你还在那个区工作吗?记得我吧,我来找你办过事情。结果朋友B说:不好意思,老了记忆力退化。
然朋友C更扎心:你的记忆什么时候好过?
我们才30岁就感叹自己的记忆力不好。因为跟童年时代比起来,我们似乎很难记住一些东西。
当年可以把课文倒背入流,甚至连地理生物的试卷也能背下来。
我记得初中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到小组长面前背课文,小组长到老师面前背;然后老师会抽查同学到他面前背,如果背不出来小组长和自己同时受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记忆退化已经成为一个事实,所以看最强大脑会特别崇拜那些选手。
比如说50几岁的老人可以背圆周率后的5000多位。是不是非常厉害?你也许会问:他的记忆力真的那么好吗?
事实却是相反。他在生活中的记忆非常差,甚至记不住回家的路,也记不住做过的事。能够记住圆周率,都是因为不断地重复、不断地重复,让自己只记得一件事。
你或许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当你只专注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周围都成了背景。
这就是因为机械记忆的效果,因为机械记忆,他并没有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孤立地背诵。
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但是也会遗忘。心理学上,还有人专门研究记忆的曲线;要的知识都需要在新学之后不久进行复习。
复习的作用,我看来不是把知识单纯的重复一遍,更是不断地加强知识之间的连接,这样你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就如我们逐字阅读一本书,读完之后你发现可能80%的内容,都忘掉了;但是如果你再花一点时间把它做成思维导图,那在你的脑海里可能会有比较深的印象。因为人的视觉记忆效果比文字要好多。而你在复习的时候只需要调出这导图,加深印象。
如果你看着一副落日图技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在未来的相似场景中,你会一直记得这句话。
这和背诗是一个道理,我们背过很多的古诗,但是没有理解的,或者没有见你系以链接的,可能就逐渐被淹没在记忆里。
一旦场景再现就会很容易唤起记忆。有一次我们去爬山,当时的云层很厚,绕过山顶,发现有人家居住。于是大伙 一起吟起“白云深处有人家”。
在家里看一天别人的游记和到一个城市去呆上一天,哪个记忆更深呢?
没有什么比自己亲自总结的来的更加深刻,所以有人说那我自己写的我总能记住了吧,其实未必。
即便是自己总结的,也要不断地进行重复。就如我们做研究,会把自己得到的结果不断地解释给别人听通过学术论文的形式,通过会议的形式。要呈现整个思维的过程。
很多人会把干货告诉你,你似乎节省了很多的时间,但是实际上你缺乏思考的时间,缺乏对根本原因的理解,所以只能是表面的,一旦有了新的问题,或者新的表象就无法理解。
因此只有深刻的理解了本质的东西,才不会被表面所迷惑。同样的道理,有句话叫做“万变不离其宗”,武学里面还有一个词叫做“打通了任督二脉”。
如此这样的话,很多人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他觉得:哎呀,反正我学的知识都没有用,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一定会被取代。干脆都不用学了。
确实如此,如果仅仅是靠记忆,没有人的记忆能够超过深度学习的机器记忆。但是对人来说,无论如何没有一定的记忆积累是无法打通任督二脉的。人的高级之处在于思维,在于思考和创造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们从来不否认记忆的重要性。而且记忆力惊人的人确实会得到大家的羡慕,比如“哇,好厉害!”。可见记忆好是多么的了得。然而我们更应该追问一下,还有呢?
归根结底,我们还是要学习知识,但学习知识的途径,或者是方法是需要改进的,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连接,通过图像化的记忆效果,不断追问还有呢,还有呢,我们才可能找到事物的本质。这样,我们把它迁移到其他地方就会更加容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