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年老或患病的时候,人至少需要两种勇气,一种是面对终有一死的事实的勇气,另一种是依据现有事实采取行动的勇气。
生老病死,是人的生命规律,当我们走到生命尽头时,是能够坦然接受死亡的事实。但深知自己时日不多,人却往往迷失了心智,失去了行动的勇气。
如今的医学技术足够高超,能将生命垂危的人从死神手里一次次解救出来,但永远只是暂时的。因为生命是有局限的,无论未来医学登峰造极到什么地步。
当人衰老或患癌时,医学能做到的事情,称为治疗或暂时治愈,只能延长一段生命时间,长则3-5年,短则1-3个月。可是,对于患者来说远远不够,因为他们想要10年、20年、30年。
同时,医生的职责很直接,发现一个问题,去解决这个问题,但药物的副作用会给人带来其他的痛苦,甚至,比之前承受更大的痛苦。比如原来能吃饭,现在靠胃管,原来能行走,现在坐轮椅,原来能呼吸,现在用吸氧机。
有些病无法治愈,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有微小的几率解决问题,但同时有N种的副作用危害,还有其他不可预估的痛苦。
此时的很多人,失去了行动的勇气,选择风险最大的一条路,去博取彩票中奖的概率。最终,人延长了屈指可数的生命时间,但却急速降低了生命质量,因为他们已没能力做什么事情了。
在《滚蛋吧!肿瘤君》电影中,马上过29岁生日的熊顿,因吐槽奇葩老板被炒了鱿鱼,又撞见了极品男友丢了爱情,但坏运气还没到头,在与好友生日狂欢后晕倒在地,被检查出得了癌症。
在得知死亡是确定的事实,熊顿没有放弃,选择微笑面对。在最后的生命时光,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剃光头、逛街、拍婚纱照、吃美食,向心仪的梁医生追求表白,和妈妈在一起回忆小时候的往事。

更让人意外的是,熊顿在去世前录制了一段视频,“主持”了自己的葬礼,
仍然是活泼开朗、搞怪的风格。熊顿,在有限的时光,微笑面对命运,有着果断行动的勇气,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这部电影,让我看的笑着笑着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但我相信每个人能从中汲取一种“熊顿”的力量。
在《最好的告别》书中说到一句话:“把今天过得最好,而不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
2008年,美国全国抗癌协会(Coping With Cancer)发表的研究表明,使用机械呼吸机、电除颤、胸外按压,或者在临死之前入住监护室的末期癌症患者,其生命最后一周的质量比不接受这些干预措施的病人差很多。而且,在去世之后6周,他们的照料者患严重抑郁的可能性大了三倍。
在中国“百善孝为先”的文化下,即便老人行之将木,但凡有一线生机,我们变卖家产、砸锅卖铁,也要凑够天价的医疗费用。但化疗、放疗、透析、插管等一系列工作,只为让老人活着。
其实,老人比之前遭受更多的痛苦,而身边亲近的人,更是心如刀割。
但我们选择坐视不管,任由老人从衰老走向死亡,这个过程也是痛苦的,更不符合伦理道德。
在《最好的告别》书中提到了善终服务,它致力的目标:解除疼痛或不舒服,保持头脑清醒,陪伴家人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关注生命的长短。
当老人的死亡无可挽回,但身体深受病魔折磨时,做化疗、放疗、手术等,会加速身体免疫的下降,行动能力的丧失,还会遭受各种副作用的侵害。
而善终服务,会把老人从冰冷冷的医院送到自己温暖的家,提供上门的辅助治疗等减缓疼痛的服务,让老人在有限的时间,去做自己专注的事情,而身边亲近的人也能更好地陪伴老人度过最后的时光,让老人好好的走到终点。
写在最后
现在很多国家还推崇“加速死亡”的合法化,指的是人即将死亡,但为能免受病魔折磨,请求注射药剂,结束自己的生命。但这个制度,在我国内是无法接受的,因为有悖伦理。
而善终服务试图提供一种死亡方式的新范式。那些接受的人在为我们这个时代展现一种死亡艺术。这么做代表着一种抗争——不仅仅是抗击痛苦,同时也是抗击医学治疗看似不可阻挡的势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