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觉得成年人的所谓礼仪非常可笑。你说,人与人之间都坦诚相见,真情流露多自在呀!我们干嘛要被一套假模假样的规矩所束缚,令我们说话不畅快,吃喝不尽兴,坐立不舒服呢?
过分的讲究繁文缛节的确是应该避免的。比如法国贵族发明的那一套正宗的西餐礼仪就实在有些过分,一顿饭动辄要吃几小时,且不说切肉的方法舀汤的方向等等一套繁琐功课,光那一套极为复杂的餐具就让人望而却步,就好像喝汤的勺子就不能用来吃冰淇淋一样。这已经不是恰到好处的礼仪了,它只是欧洲没落贵族用于显示自己不凡身份的最后舞台,表演意义远大于实际功能。
好在这套东西已经被美国等崇尚实用与科学的新兴国家抛弃,人们吃饭时再也不必受那份洋罪了。
然而,随着年岁渐长,我却越来越认识到,适当的礼仪并不是可笑的虚情假意,而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缺少礼仪的人际关系,就如一扇缺少润滑剂的木门,虽然不影响正常使用,但是却会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让人听上去刺耳,心里不太舒服。
礼仪,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我们每个人都让渡一点自己的自由,从而不至于影响和妨碍他人,甚或令他人更加舒服自在。礼仪的最低限度是:即使你不愿意夸赞邻居的孩子长的漂亮乖巧,也绝不可以说出‘’这孩子迟早是要死的‘’这句大实话。这不是心直口快,这叫缺心眼儿。
礼仪所涉及的内容实在非常庞杂,一个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窥其万一。而且,礼仪的内容还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进变化,礼仪的形式也随着地域的差异而千姿百态。就连孔老夫子这么有学问的人,在进入太庙的时候也不得不“每事问”。这简直令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望洋兴叹甚至心灰意冷。
其实,只要我们不做礼仪专家,习得礼仪的方法也非常简单,就是五个字:观察和模仿。凡是在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中让他人觉得舒服自在心情愉快的语言行为就多半是好的礼仪,就值得我们去学习模仿。反之,那些让人不快乃至尴尬的语言行为,就应该竭力避免。
如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