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旧文,写在五六年前。
从四年前,我踏入心灵成长的路上,与父亲的关系,是我做过最多的个案,每次都泪水磅礴,那个三岁就失去父亲的小女孩儿,悲伤,孤独,无力,恐惧。直到以为疗愈,不再伤心。
今天是我们的【生命码头】课程第二天,不知为何,今晚陪伴着同学们的那一刻,我的心又一次颤抖,想念如潮水涌起,几乎忘记自己的角色差点被情绪带走。父亲去世的葬礼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是父亲去世三年的祭日,母亲独自躲在角落抽泣的背影,我永远记得,我就那样站在母亲身边,不知道怎么办,而那个时候,一个信念已经升起:我长大了一定要让母亲幸福!这个信念使我常常想做拯救者,而忽略了自己。
今日深圳小雨绵绵,我找出旧文,愿以此时的感受思念我亲爱的父亲。
父亲是在我三岁四个月的时候走的,1979年末,那时候,对于中国的普通百姓来讲,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有人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不过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就已形成的性格,对这句话,我深深认同,父亲的英年早逝,对于我性格中忧郁,内向甚至不自信确实有很大的影响。
古话说: 三岁记到老,童年的记忆历历在目。
我记得那时的我,常常被母亲寄放在同族的一个姑姑家里,直到天黑的时候才来接我,甚至,我就在姑姑的家里过夜,直到第二天的天黑,母亲匆匆赶来接我回家。我清晰的记得我等待母亲的期盼眼神,也无法忘记那时孤单的心情。是的,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要来自父母无限的热爱,这热爱不是金钱堆砌的玩具,是陪伴在身边的温暖和安全。
也记得,父亲尚未住院前,对大我四岁的哥哥严厉的学习要求。只是因为院子里写作业的哥哥,瞬间的走神,父亲一巴掌便把哥哥打在了地上。这让我想起待子严厉的傅雷。我从未被父亲如此责骂过,但在内心里竟无数次的渴望着父亲仍然健在可以被他责骂。人就是这么的奇怪,对于一切失去的无法再得到的东西,都是如此的渴望,甚至不合理的渴望。
更记得,父亲临终前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对于死亡尚没有认知的我一步步走上前去,双手把着床边,被床挤伤了手指,父亲关切的眼神,还有那无力的微笑............
母亲到现在都说:你父亲,是累S的,如果不是太累,不会得这种病,不会这么早走。
父亲那时是一名铁路工人,一家七口人的重担,都在他一个人的肩上,既要上班,又要操持刚刚分田到户的田地。还要喂养那主要经济来源的猪和牛。母亲告诉我,父亲那时天天都是每天五点起床,先去割草喂猪,牛,再骑着车子上班,下班回来就赶去家里的田地忙活。直到很晚回来。这样周而复始,累出了病。
母亲说,父亲聪明能干,家里很多东西都是父亲亲手做的,铁匠,木匠的手艺都会,比如那几把坐了几十年的小椅子,比如常常被邻居借去使用做薄饼的烙饼铛,连老家那个曾记载着我所有童年记忆的三眼窑洞和大院子,因为没钱请人,也是父亲带着帮忙的邻居和亲戚,一点土一点土打出来的。
母亲说,当年我出生时,国家刚刚开始计划生育,因为我,家里被罚了很多工分,家里困难,有了姐姐,哥哥,又加上我,更是困难。出嫁后一直未育子女的姑姑想抱我走,给她养。便跟我爷爷讲,跟我母亲讲,却不敢跟父亲讲。后来实在想要抱走我,硬着头皮向父亲开口,父亲立即回绝说:不给,我的孩子,我自己养!这句话是母亲的转述,三岁的我因为父亲的忙碌,真正感受到的父爱实不在多,可是那句坚定的话,却是我多年内心最强大的力量,也是我对父爱所有的诠释。
母亲和父亲感情深厚,无论再累,父亲也从不让母亲负担重的家务活,更不让她下田,所以至今,母亲说,年老了,爱做梦,三十几年了,你父亲还是没有走出我的梦。这话语,我听到了思念,更听到了爱。
因为父亲的早逝,会羡慕别人有爸爸可以叫,甚至害怕陌生人常常先问的一句话:你爸叫什么?这个问题,对于童年的自己,俨然比任何问题都要难。因此,性格中的矛盾和双面性越来越明显,周围的人都会评价你:开朗阳光,热情。而你却会常常一个人仰望天空,数着星星,有时流泪,有时悲伤,在想念那一个再也不能回来的人!直至18岁以后,才能坦然告诉别人:我父亲很早就走了!
三十几年,从未提笔写过父亲,因为这个词语背后的含义,我常常认为是空白。今年父亲节将临,我却如此的想念父亲,想念一个给了我生命却来不及给我爱的人。
如是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