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吴起,一生热衷权力,为此达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吴起原在鲁国为官,为了求取更大的功名,他百般取悦鲁国权贵。由于他才能出众,本事超群,齐鲁交战时,鲁国国君便有心让他做主帅。
嫉妒他的人便向国君进谗说:“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如今我们和齐国作战,怎保吴起不会和齐国勾结,对大王不利呢?他这个人嗜权如命,是什么事都能干出来的,大王切不可委以重任。”
有此一说,鲁国国君便犹豫了。吴起得此讯息,急忙去见国君明志。他好说歹说,国君就是不肯答应他做主帅。
吴起心生恼怒,自认这个机会千载难逢,是万万不可错过的。左思右想,他把心一横,却是想到了杀妻取信这一残忍的方法来。
他不露声色地对妻子说:“我眼下有个大好机遇,成则挂帅,败则难料,你可希望我得偿所愿吗?”
妻子和他患难与共,不假思索便答:“夫君志向远大,若能大事有成,真是可喜可贺了。”
昊起冷冷道:“只怕要难为你了。不过此事势在必行,你休要怪我不念夫妻的情义!”
不待妻子醒悟过来,他已痛下杀手,要了她的性命。
吴起如此行事,原想可以解除鲁国国君的戒心,不料事与愿违,鲁国国君还是对他放心不下,终未让他挂帅。可他却毫无悔意,只道:“男儿以荣显为要,怎可让所谓的亲情来缚住我的手脚呢?牺牲在所难免,这一次只是我的运气不好而已。 ”
吴起有此恶行,人皆不齿,他反是不以为意。更让人难解的是,他的亲生母亲病逝之时,他也不肯回家奔丧。当人们责难他的时候,他还振振有词地说:“先前我曾发下重誓,不为将相,绝不还乡。大丈夫一言九鼎,我是不会为母死之事而违背我的誓言的。 ”
吴起后来虽功成名就,然而却不得善终,被乱箭射死。
虽至亲亦忍绝。纵为恶亦不让。意思是说:虽然是最亲近的人也忍心断绝,纵然是干邪恶的事也不躲避。
残酷无情是官场的特征,为了权力和地位,历史上骨肉相残、无恶不作的事屡见不鲜。这固是封建官场的本质使然,也与一个人的追求有关。如果人们把权力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当权力和亲情、良心发生冲突的时候,他自会选择权力。相反,他便只能失去权力。试图在此调和的,是不会两全其美的,残忍的现实总是逼使人们不得不作出残忍的选择,违心干下恶事。
吴起
战国初期政治家,卓越的军事统帅。先习儒,后学兵。先入鲁求仕,后入魏、入楚,皆有建树。周安王二十一年,楚悼王死,楚贵族变乱,吴起被射杀车裂。
镜鉴
为功利灭人情,虽得高位,难逃天谴。
另:
有恶魔,就有地狱,可怜了家妻和生母。世道是人心,一点一假。
吴起再怎么建功立业,却是个被口诛笔伐的人。他的光耀是贪权谋利,在贪上立业,完全踩踏在别人的生命之上,阴险,冷酷,根本没人性。
官场布满道道,善恶相持。
说一说王阳明,他的悟道布道,就是一个崎岖不平的过程。
王阳明始终想不到,一个发小因为嫉妒,可以不失时机地,想处处置他于死地,勾帮结派,到处布以黑手。
这人心,如此的嫉妒,让人防不胜防,越恶毒的人可能越是示好的人。
每一位圣人都曾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以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以此磨炼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
王阳明农场悟道,非圣人之心不可悟。圣人的思维,以实走虚,以虚证实,虚虚实实中,不虚不实,是虚是实。
虚实之名,只为认知所取,悟到哪,哪就是实,悟不到则为虚。圣人的实,是常人的虚。
…………
![](https://img.haomeiwen.com/i6145437/58cbea648bfbb8a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