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若虚与刘希夷
和“沈宋”和“文章四友”同一时期的,但写的是七言歌行的诗人。
1、刘希夷,有才华但早夭的诗人。
他是汝州人。年少的时候就非常有名,也是一个神童。擅长写七言歌行,作品基本上是一些军旅或闺情的题材。他生前并不为大家所重视,死后才被人称道。代表作是《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里面有一句千古名句,就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首诗一方面铺陈渲染富贵风流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又感叹韶光易逝、世事无常。表达了青年诗人对人世繁华、青春生命的珍惜与留恋,对人生有限、富贵不长的无奈、感伤和惆怅。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的感伤跟前面的那些诗人还不一样。他感伤的是人生,有一种哲理的意味。要注意这种简单的变化。前面我们很少能看到有诗充满人生哲理,但这首诗已开始有了。
另外,这首诗运用了很多对比排比对偶蝉联回文等修辞手法,读起来非常隽永,有一唱三调的感觉,委婉流畅,非常美。
2、张若虚,“以孤篇横绝全唐”。
他是扬州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他流传下来的诗歌,只有两首,其中就有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这首诗非常有名,可以说以一首压倒了唐诗几万首。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非常婉转清丽、流畅感人。诗人抒发了对春、江、花、月、夜的一种感情、一种情绪。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跟前面刘希夷那首有相似之处,也是表达了对人生对宇宙对自然的一种美或者永恒的感受。
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就是都一样,我们现在感觉,历史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循环,所以诗人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惆怅。在此基础上还表达了漂泊游子的思乡情感。
这首诗有不少的感伤成分,但是不消沉。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对青春年华的无限珍惜,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
所以,张若虚和刘希夷的这两篇七言歌行,在文学史上都有承前启后的积极意义。他们和初唐四杰相比,在诗歌里对社会生活的描述少了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写当时社会的生活,但是却增加了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咏叹。这是他们七言歌行的意义。
而且在写法上,他们不去细致地描摹,而是白描点染,意境显得非常深远。语句上洗净浮华,意象清新,情景交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