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七三至一八七七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用五年时间,经过十二次精心修改,完成了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取材于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的现实生活,通过一个个家庭和主人公的精神生活,反映了一八六一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封建制度以及相适应的整个“旧秩序”的迅速崩溃,而资本主义势力猛烈地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托尔斯泰以惊人的洞察力,以鲜明的艺术形象,以家庭和精神生活,精确而深刻地揭示出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反映了急剧变化的历史特点。
小说的情节线是围绕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的爱情、婚姻和家庭;列文——吉提的生活和精神探索经历这两条主线展开的。卡列宁代表着上层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组成的封建社会势力,虚伪、冷酷和腐败是他们丑恶的人性;安娜和渥伦斯基则代表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前者在社会和家庭两种矛盾不可调和之下终归于失败而卧轨自杀;后者则代表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与上层贵族封建社会势力抗衡,展示出错综复杂的尖锐矛盾。列文则代表俄国历史特殊时期两面性的人物。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势力压迫下,虽然惶恐不安,也要力图保持宗法制经济的庄园贵族地位;另一方面,积极从精神生活上进行自我修养,主动进行经济改革,企图找出一条使地主与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种阶级调和的改革道路是行不通的,最后的失败使他悲观失望,甚至绝望到“濒于自杀”的境地。吉提和列文共同追求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并获得了幸福。在这一点上,就如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一部小说,它描写的不仅仅是一个时期的现实生活,同理,它展示的又是一个历史时期。它集中了不同人物的特点,表现出他们的人性;展示了生活场景对人物的精神生活的影响,这些都再现了生活的真实。所以,以家庭和精神生活揭示出的社会矛盾是令人信服的。托尔斯泰精确地看到了这一点,他用文学艺术形象去揭示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并获得了成功,不愧为文学大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