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怕老吗?我从高二就开始怕得要命。
那年暑假,外婆去世了。尽管整个暑假周围人都在说你外婆可能撑不了几天了,我不相信,谁说我就恨谁。外婆说让我赶紧回学校补课,不要耽误学习,我还答应放月假回来给她带开心果,她喜欢吃的,我们说好了的。刚到学校第3天,就接到外婆走了的消息。
最后一面,外婆躺在棺材里,穿着黑色冥衣,我看不清脸,就看见外婆被嵌在狭小的格子里,我们叫唤,她也一动不动。看见我妈嚎啕大哭,才知道哭成泪人不是文学上的夸张手法。
这是我第一次那么真切的感受死亡,一个从小到大跟你亲近的人突然一下子从你身边就没了。我叫“奶奶”,再也听不到她答应了,再也听不到她的声音,握她的手,跟在她屁股后面到处遛弯儿,全都不会再有。
由外婆的死,我想到后面外公的死,爷爷奶奶的死,爸爸妈妈的死......那些我爱的人有一天都会先我而离开,慢慢只剩下我一个人,我不敢想,一想眼泪就滚滚而来,心里绞痛,好怕那天。
我害怕自己赚钱的速度赶不上他们老去的速度,害怕看到他们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连感冒都可能是致命打击,害怕他们看不到我结婚生子家庭美满,怕看到他们日渐稀少的白发,怕听到他们走路气喘吁吁。
高中每次放假回家,隔三差五总能听到村里某个老人离开,前几天还下地干活,隔天就永远闭眼了。我焦虑着,频率随着他们一年年老去越来越高。外公今年80了,每次回去看他都觉着老了一大截,喝点水开始不停的上厕所,要拿什么东西转过身就忘了。
我也怕自己变老,怕脸上胶原蛋白流失皱纹暗斑丛生,怕失去少女感被人叫阿姨,怕在社会的毒打下失去纯粹,怕结婚以后在厨房灶台间熬成黄脸婆,更怕年龄渐长失去职场竞争力。
因为生活的变故,我开始认真思考关于衰老和死亡的问题。看过一些书,毕淑敏的《预约死亡》,大学看书里那些形形色色的死亡,给了我不小的心理撞击,让我接受外婆去世的事实,更好生活。
生死的问题毕竟太庞大、太古老,而我毕竟太年轻,想明白不容易,我希望通过读一些书来获得内心的宁静,能坦然面对衰老和死亡的自然现象。
最近看的一本书是《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完全是被书名吸引到。我想这本书如果在标题上加个“不”字,“学习做一个不会老的人”应该会大火吧!这听起来更符合当下的文化。
当今塑造的文化理念让人认为“变老是一种失败”、“老了就是没用”,所以使得一些人不顾一切抵制老去,绞尽脑汁对付鱼尾纹、眼袋和小肚子,节食和运动不行,不惜重金动刀子也要在肉体上掩盖真实年龄。
可显年轻不等于不会老,身体机能衰老不可逆转,是科学和商家也拯救不了的,终有一天,我们都将步入荆棘之地:体弱多病,颠三倒四,牙齿掉光,走不动路,生活不能自理,坐在轮椅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些我们该如何面对?
周围都在教人变年轻,却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坦然做一个会老的人,平静地看待衰老,优雅地老去。所以,《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格外难得。
这本书的作者拉姆.达斯曾经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可是为了进一步追求人生真理,他离开哈佛远赴印度修行数十年,后来出版热销书《活在当下》,影响了美国一代人的心灵意识。连乔布斯都说:“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深,它改变了我和我的许多朋友。”
可就是拉姆.达斯这样的心灵导师级人物也免不了俗,难以坦然面对老去。他到了六十岁还“不服老”,对身体不管不顾,他曾在波利尼西亚跟一群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玩冲浪被珊瑚礁划伤,也曾在墨西哥跟年轻人搬砖比力气差点累趴下。直到2001年,他突然身患中风,才感受到“老去”的意义,开始关注随着年龄而来的痛苦和脆弱,于是有了这本《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仅是让老年人学习如何面对“老”这件事,更是教会我们年轻人如何把“生”这门功课修好。人不能掌控生命的长短,但是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与其在七老八十时为自己变得又老又丑又笨拙而心灰意冷,何不在年轻时候培养出对生命的开阔态度?
就像作者拉姆.达斯说的:“带来痛苦的不是老去这一现象,而是对待这一现象的态度。”结合我自身的经历,分享书中几个我觉得在变老的路上,有必要学习的几个人生态度。
1、接受自己变老的样子,从容貌到体型
一旦上了年纪,对日渐发福的体型不满是许多人痛苦的根源,作者说看到自己青筋暴露和光秃秃的头顶这些老去的迹象,每次看到镜子中的自己,都会想:“我怎么这副尊容。”可过不了多久又忍不住照镜子:“瞧我的秃头,瞧我的大肚皮,瞧我松垮垮的皮肤。”
我还没到长皱纹的年纪,但外界传闻25岁女生容貌会慢慢下跌,胶原蛋白会快速流失,我也没两年了,每次在自己身上捕捉到一丝初老的痕迹,心里也会咯噔一下,忍不住会多抹上一倍水乳精华,在脸上多拍打一阵。
作者让我们接受自己变老的样子,绝不是放任身体变坏不管,我们可以护肤运动让身材变好显年轻,但我们得接受不断衰老下自己的模样,这样会更自在一些。
这一点我在我自己减肥上深有体会。这么多年,我的体重一直没掉下过100,虽然每天保持运动,量并不小,饮食也控制,但体重真的不尽人意,焦虑起来天天称体重。后面消停下来,不关注体重,就关注自己每天吃什么,到了运动时间就运动,体重依旧没减多少,但是量维度,都有减小。
依旧会保持每天运动,但至于体重能不能到所谓的标准,不关心了,我只需要穿得进我买的S号衣服就可以了。我是觉得,不论面对样貌或是身体的变化,都不应该一味迎合别人喜好,不是只有双眼皮才好看,也不是标准体重身材就好,不管多少岁,活得要像自己。
2、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就慢下来
作者辅导过的很多人,他们都说自己做越来越没效率,心里不免有一股强烈的失败感。每做一件事都要花上以往两倍的时间,这种步调上的变化让他们倍感气馁和沮丧,但他们非但不接受“老马已没了当年的雄风”的事实,反而自加一鞭,把自己推向极限,从此一蹶不振。
我爷爷之前也这样过,家里担粮食什么的,他总喜欢把两边箩筐装得冒尖,奶奶在旁边让他少装点,不是年轻了,一次担几百斤。他还不听,非得使着劲硬担。结果几次下来腰伤了,过了好长时间他才换了小号的箩筐。到了年纪就得服老。
这给我的启示是,一些事情拼尽全力也追不上,就慢下来学会休息。我之前是不会休息的人,不论是上学还是后来工作,都是天天赶着向前冲冲的节奏,生怕掉下来,累得要命了还死扛着,觉得承认做不到是无能,落于人后很可耻。
闺蜜们说,你把自己逼得太紧了。可我什么都平平,不逼自己能怎么办呢?经历了很长一段黑暗期,才明白后退不代表怕输,只是每个人人生赛道不一样而已,累了休息是养精蓄锐,停下只是及时止损。
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就慢下来,累了就累了,闭上眼睛,感受这份疲劳,有效率的闲躺着,没什么不好。
3、做最好的打算,接受最坏的结果
有段时间特别不顺,各种倒霉催的事情接踵而来,把我体内的不安全感全激了出来。我担心自己突然生病、老了没人照顾,工资那么低,根本看不起病。一个20岁的脑袋里整天想着生老病死,还把自己折磨的情绪失常。
后来就想通了,真要是意外生病了,小病就看,大病给钱也看不好。给自己留1万,其余存款都给家人,然后选一个没去过的美丽城市,悄悄离开,让大家以为我只是出去旅游了。
至于年老无人照顾,如果结婚生子,我自信不会养出个那么忤逆不孝的娃。如果孤独终老,那就现在多攒钱,准备好一定养老金,好好锻炼身体让自己腿脚灵活少生病,实在卧床不起,动弹不得,不想拖累人,提前写好遗书交给可信的人,选择安乐死。
在想清楚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后,我反而变得淡定了,人生不就是这样吗?还能有多崩坏?无非就是害怕那些不确定性,害怕没有做完想做的事就突然over了,那么为什么不现在就去做?
好好珍惜身边人,好好赚钱,好好锻炼,好好生活,把这几件事做好,生命最后又能差到哪里去?即便意外了,也没啥遗憾的。面对老去这件事也是一样的态度,在变老的过程中,把想做的都能做了,老自有老的风采。
4、不妨一次只做一件事
专注,不仅是对抗人生无意义感的一种重要力量,也是抗衰老的灵丹妙药。比方当你读一本好书或者听一曲美妙的音乐,你完全陶醉其中,等你突然醒过神来个把小时就过去了。当你全神贯注手头的事情时,你实际上已经放下了老一套的时间概念,摆脱了现在和未来,也就根本无从想起衰老这件事
要锻炼这种时间上的认知,不妨一次只做一件事。喝茶时,你就喝茶;看书时,你就看书。这样能让你慢下来,忘记时间的概念,一心只关注眼前事,你会从这种思维方式中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尽管肉体受时间有限,但以旁观者(灵魂)的角度置身时限外,给你的“时间”一种无限感,能帮助你定住心神,减少焦虑。
仔细看上面这几条,任意一条都是我们现在所缺乏的,所以我们焦虑我们恐惧我们不开心我们不愿意接受现实。
就这么几点,如果能够认真践行,我们学会的不仅是做一个会老的人,更能学会接受生命的无常,学会享受生命真切的快乐。
我现在乐于接受变老,之前恐惧30岁,怕自己到了那个年纪没有走上正常的人生轨迹,没有成家也没有立业,三十而立不了。现在想想,对于八九十岁的老人而言,30岁那么年轻,为什么什么事都要累积到30岁前完成才算人生赢家?
以前也害怕过生日,总觉得那是在提醒自己又老了一岁,现在每年都把生日当节日过,不去想什么几岁,每年有新的体验,多读了书见了人,阅历增加,不再像二十岁那样浅薄无知,难道不应该开心?
前几天公司宣传消防知识,看到凉山那些灭火去世的战士,最小的年仅18岁,我觉得如果一生能够慢慢老去,该是多开心的一件事。所有人都年轻过,但不是所有人都机会老去。
如果你怕老,尤其到医院看看,那些有先天性疾病被判断活不过几年的孩子,早给下了病危通知书的年轻人,他们没有慢慢老去的机会,对他们而言,安静的老去,应该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能坦然的接受自己变老?如果上天能给你机会慢慢变老,这难道不是件极其幸运的事么?
做一个平平凡凡的人,能尝世间百态,享受各个年龄阶段的风韵,20岁的单纯,30岁的成熟,40岁的经验,50岁的智慧,60岁的天伦之乐,每个年龄都有它的好啊,何必羡慕,何必怅然若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