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之中。城市空间跟人的关系因此也就越来越重要。该如何建构城市空间呢?
王国伟教授提出了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辨识度。所谓辨识度,指的是,能够通过城市空间的建构和设计,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人文内涵“是什么”。
以上海为例,上海是一座商业文明建构的城市,上海的黄浦区因此提出,自己是远东第一个商业文明高地;徐汇区则提出自己是中国和西方文化的交流门户。有了这样的定位和主体辨识度之后,城市空间建设,就要考虑怎样从建筑的几何形态上,让人感受到这种“辨识度”。
第二个纬度是空间跟人的距离尺度。
一个是开放空间的尺度,比如广场,“一个广场边长30到600米是人体可接受的,超过600米人体是不可接受的”,变成了大而无当。另一个例子是马路要多宽。上海浦东的主干道世纪大道宽100米,浦西有条路叫武康路,宽只有12到16米,以前是上海法租界的一条老街。世纪大道上,只有上班赶路的人群,而武康路上则有很多逛街漫步的人群。没人有兴趣去逛世纪大道,“尺度构成了你的兴趣性”。
除了物理上的距离尺度之外,还有人文尺度。人文尺度是“身体和心理的感受的延伸,是历史、文化、心理和审美上的判断”。
三个衡量人文尺度的原则:
第一是要尊重大众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是一代一代人通过实践感受和体验,最后约定俗成的,应该被充分尊重;
第二是,应该从区域特征出发来构建空间,比如王国伟就认为,浦东新区不在上海的核心区,这是劣势,但是优势是它连接着农村,所以可以从城市和乡村的关系上来考虑空间建构;
第三是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感受和体验,“市民的体验是通过脚步丈量出来的,十几二十年在这里行走,他们的感受非常重要,所以必须充分尊重。”
总之,可以从辨识度和尺度两个维度来衡量城市空间的建构,让城市跟人的关系更和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