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耳双生
这个周末,听了马建青老师的《短期焦点心理咨询》的课,很有启发。
主要的启发在于,这节课所讲授的理念,竟然跟之前听过的一节课《行动教练》以及《高绩效教练》非常的类似。
也许,在对人的沟通上,不论从心理咨询还是教练方法方面,西方过来的实操还是一致的,那便是,强调被咨询和被教练对象的强大作用,解决问题的人其实并不是咨询师和教练。
这就比较有意思了,在这一点上,东西方的理念似乎是截然相反的。
例如,我们中国人,打小接受到的教育,老师就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是高高在上被仰慕尊敬的跟父母亲一般的角色。
老师似乎也特别在意被学生挑战、质疑。似乎老师就应该是最终来解决问题的人。
其实,不止老师,领导、父母、长辈等等,都有类似的根深蒂固的观念。
所以站在那个位置上的人,我们常常就会听到基本上如下类似的结论性的语言:你应该怎么怎么做…我觉得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过去的父母常常会包办婚姻的居多,他们在社会给予的角色和功能认知上,就会自然而然的觉得这个事情,天经地义的归自己而不是归到子女。
从马老师的心理课,我会发现,西方人的思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更强调对象的能动性。
从举的例子来看,确实我也比较赞同,很多的事情,咨询的一方确实是带着问题而来,但事实上他们所带着的问题,答案其实他们也知道,只是缺乏判断力和认知,需要有第三者来点化。
但我在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也许还有很多的事情,恐怕来咨询的人,也真的并不清楚。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禅宗故事冒出来呢?
感觉,还是得两相结合的来比较好。虽然这种论调,特别像是搞平衡搞中庸。但我总觉得,凡事并不是非此即彼,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一场心理课,我想的也比较心理化,挺好的,启发了我的深一层的思考。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