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重构整合,开拓诗词教学思路——以部编教材八下《如梦令》和《渔家

重构整合,开拓诗词教学思路——以部编教材八下《如梦令》和《渔家

作者: sun890805 | 来源:发表于2019-06-26 14:33 被阅读0次

    一、新教材启发新思路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浓缩着丰富的精神财富,现在读来仍然让人动容,且历久弥新,可以实现课标中“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随着2017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施行,我们发现部编教材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诗歌数量与之前大体相同,但是更新了一些新鲜内容。这对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来说,既是一次重大挑战,又是一次难得机遇。如何借着这股东风,改善目前初中诗歌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浓,诗歌的想象力和鉴赏力较低的现状,吹来诗歌教学的新面貌值得我们思考。

    二、重构整合出新意

    群文阅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语文阅读教学法,“一般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构建,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也就是对学生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横向或者纵向重构与整合,拓展学生阅读的内容,从而开拓和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阅读素养。

    在此理念指导下,我们积极探索部编教材是诗歌的重构和整合,使教师对于诗歌的讲授从单纯的字词、诗句、诗歌内容以及情感,转向多篇诗歌的比较阅读与鉴赏,这一改变必将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能有一个质的飞跃,于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具有非常好的意义。

    以诗人为视角进行诗歌重构和整合,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策略,每一首诗歌都有一位诗人,而每一位诗人又不仅仅一首诗歌。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诗歌的风格不同,蕴含的情感也迥异。当教师呈现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或者同时间的多篇作品,就可以较为宏观的给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学生也能对该作者的写作风格理解的更为全面。

    李清照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的词独树一帜,居婉约派之首。李清照一生的经历较为坎坷,早年幸福,中年流荡,晚年悲苦,故其笔下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和感情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就以李清照为例,整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教材中的李清照诗词,探索诗歌教学的新思路。

    在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中,选取了李清照的两首词,《如梦令》和《渔家傲》。其中《如梦令》创作于李清照少年时,用词简练,选取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怡然的心情融合,是婉约之作;《渔家傲》是李清照中年之作,意境阔大,想象丰富,在宏大的格局中饱含词人的心志,是一首豪放作品。我们就尝试将两首诗歌整合起来,引导学生体味李清照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词作。为了更全面地展现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我们最后给学生补充李清照晚期之作《武陵春·晚春》。

    教材选取的两首诗歌,写于不同时期,且风格不同,词作中竟然写到了相同的意象“日”和“舟”。那么,同一意象蕴含的感情相同吗?

    1.意象“日”

    《如梦令》中“日暮”交代了出游的时间,“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而《渔家傲》中“日暮”则较为抽象,且前有一个动词“嗟”。“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武陵春·晚春》中“日晚”意为日高方起,但词人却无心情梳发。这看似违背常理的细节描写,正写出了词人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难以排遣的凄愁苦内心。

      “日”这一意象,词人的心境不同,蕴含的感情也大相径庭。

    2.意象“舟”

    《如梦令》中“舟”内涵单纯,为李清照在小溪游玩的交通工具,且词人游玩之旅令人沉醉,妙趣横生,兴尽而归。

    《渔家傲》中“蓬舟”,意为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词人借由“蓬舟”去哪儿呢?“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因此,词人写道“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实则想乘着“蓬舟”到达自由自在的生活。

    《武陵春·晚春》的舟为“轻舟”和“舴艋舟”。听说双溪春色不错,词人微露一霎喜悦,希望划着“轻舟”游春解愁,但人未成行,心绪又转,担心像“舴艋”一样的船,载不动那么多愁苦,只有闭门负忧,独自销魂了。“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如今词人却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之感;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是啊。“轻舟”和“舴艋舟”哪里装得下李清照的国恨家仇。

    “舟”这一意象,虽实为船意,但装载的情思却不同。

    通过这三首诗歌相同的意象对比,我们发现了重构整合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基本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找到三首不同诗歌的相同点,进而思考这相同意象背后的不同情感,串联起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逐渐掌握诗歌理解的抓手,学会诗歌鉴赏方法。我们的教学设计具体如下。

    三、教学设计展思路

    (一)视频导入,渲染意境

    大家看了亚运会开幕式表演的《如梦令》,觉李清照的诗词得美吗?今天我们就伴着优美的旋律,进入对李清照诗词的学习,探究千古一代才女的人生经历。

    【设计意图:通过优美的旋律,美好的画面,感受诗词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李清照诗词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感知,初入诗境

    1.请大家大声读诗词,注意文从字顺,没有错别字。

    2.诗词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十分讲究对仗和押韵,请大家再试着运用平仄规律,读出音韵美。

    3.通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感受到《如梦令》和《渔家傲》中的感情了吗?可否再带着感情吟诵,体味蕴含在词中的感情美。

    4.“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小组合作,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如梦令》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出来呢?不懂的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5.《渔家傲》好像描绘了一个梦境,请大家小组讨论,这首词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表达了李清照怎样的内心和感情?

    【设计意图:读懂意思是学习诗词的基本要求,也是步入诗境的必经之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释义,同时通过同伴互助,教师点拨,扫除理解过程中的障碍。】

    (三)比较阅读,拓展诗境

    1.发现同中异

    这两首词都是出自李清照,大家在朗读两首诗歌中,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了吗?

    明确:

    (1)诗歌感情不同

    明确:

    《如梦令》中写出了李清照少时出游,欣赏到溪亭日暮和藕花深处的美景,还收获了意外惊喜,看到了惊飞的鸥鹭,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跃然纸上。

    《渔家傲》中是词人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无人赏识,奋力挣扎的苦闷,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同时,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人的关心和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2)诗歌风格不同

    明确:

    《如梦令》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景美,自然别致,为婉约风格。

    《渔家傲》上阙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又写了船摇帆舞,星河欲转的景象,为全篇的奇情、壮阔的壮采奠定了基调;下阙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2.发现异中同

    两首写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词作中竟然写到了相同的意象“日”和“舟”。那么,蕴含的诗意相同吗?

    明确:

    1.意象“日”

    《如梦令》中“日暮”为李清照出游的具体时间,“沉醉”、“兴尽”二字表露了词人心底的欢愉 ;《渔家傲》中“日暮”则较为抽象,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2.意象“舟”

    《如梦令》中“舟”,为李清照在小溪游玩的交通工具,且词人游玩之旅令人沉醉,妙趣横生;《渔家傲》中“蓬舟”,意为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词人实则想乘着“蓬舟”到达自由自在的生活。

    (四)拓展阅读,丰富诗境

    无独有偶,李清照晚期作品《武陵春·晚春》出现了也出现了意象“日”和“舟”,又寄予李清照了什么感情呢?

    明确:

    《武陵春·晚春》中“日”组词“日晚”,意为日高,但词人刚起却无心情梳发,表现了了词人,难以排遣的凄愁苦内心。

    《武陵春·晚春》的“轻舟”和“舴艋舟”,本是游玩“双溪”的佳通工具,但如此小舟怎么载的动李清照的国痛家恨。

    【设计意图:拓展篇目选择了李清照《武陵春·晚春》,这首词词写于李清晚期,表达的心境又不一样,但同样有意象“日”和“舟”。通过三首诗歌中相同意象的比较,学生可以探究李清照在不同时期的内心,还可以对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有全面的认识。】

    (五)补充背景,读懂诗境

    同一意象,为什么在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里,却有着不同的感情呢?请同学给咱们介绍一下李清照的人生经历,相信大家会有所收获。

    明确:

    南渡之前:出身书香门第,家庭氛围自由。在嫁人之前,她活泼可爱,率真又自然,小小年纪就开始了她的创作生涯,诗词诗清新明快,后嫁赵明诚,夫妻举案齐眉,生活幸福。《如梦令》即作于此时。

    南渡之后:词人的生活困顿,接连面对国破、家亡、夫死、文物丢失、生活颠沛流离的苦难,李清照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她把自己的人生遭遇之感抒发在作品里,风格发生了转变。《渔家傲》就是写于作者南渡之后的豪放之作,《武陵春·晚春》为抒发国恨家愁的婉约之作。

    【设计意图:诗人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就有不同内容、思想和风格,对诗人经历的了解,不仅可以使教师站在一定高度更好的教授诗歌,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诗歌内容。】

    四、求索不停息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精优绣文化的营养提升为提高文化品位”,这是课程标准对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表述。诗歌重构整合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实现了多文本教学的目标,给教学课堂带来更多的选择空间,以及营造了更加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不仅读懂了这几首诗歌,而且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更让其享受到了诗歌学习带来的乐趣。当然,诗歌重构整合的切入点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选取的诗歌除了从作者生平题以外,还可以尝试主题内容、诗歌题材、艺术手法等角度。

    总而言之,诗歌重构整合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值得不断深入探索的教学方法,能能使语文课堂回归本源,探究语言文字的妙趣,追溯诗词文化的内涵,让学生享受学习,学会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

    2.刘茂亮.《如梦令》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4,03.

    3.黄一凡.群文阅读视阈下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06.

    4.李俊波.浅谈群文阅读下的语文诗歌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3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构整合,开拓诗词教学思路——以部编教材八下《如梦令》和《渔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jc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