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后之感 感从何来——一节读后感作文讲评课反思

读后之感 感从何来——一节读后感作文讲评课反思

作者: 道之可道 | 来源:发表于2020-05-27 19:16 被阅读0次

刚刚上完一节作文讲评课,趁“热”整理,以明思路。这节课讲的是学写读后感,是部编教材八下第三单元的写作任务。

我选择了五篇文章进行讲评。

第一篇文章题目是《彩色的 灰色的》,读《城南旧事》有感。看到题目,我便觉喜欢,学生应该很有慧心,以颜色为题,对应文章的主体内容。学生读了文章后,我引导学生说说选择题目的用意,学生说彩色的是英子童年中的温暖,灰色的是内心的苦涩。看来学生的想法和我一致,以书中人物不同的人生经历为切口,如此,文章的思路也基本确定。需要注意的是,感想的生发要紧紧围绕选择的两方面内容进行。彩色的自然是美好的,给心灵带来愉悦的,灰色的是从经历角度而言,给英子的人生涂上了一种淡淡的伤,然而,从人生成长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彩色的还是绘色的故事,都让英子体验到人生的多味,认识到成长的代价。学生在进行主题升华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一层。

第二篇文章是《悲伤逆流成河》,是一篇观后感,观《悲伤逆流成河》的影片有感。这篇文章直接以电影的名字命名,我起初觉得有些不妥,后来和学生一起分析,发现这篇观感的确给人一种浓重的伤痛之感,小作者观感最核心的感受恰如电影的名字,也就是说,这个题目契合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学生选择了影片中的一个场景,主人公跳河前的场景,在学生的描述中,有一种慢镜头之感,涌动着一种难言的悲哀。以此为感点,学生动情地抒发了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愤慨,并由此联想到现实生活。文章思路是很清晰的,如果要提升的话,就是对欺凌事件的思考,对弱小者的欺凌,是一种人格的不平等,一种人性之恶,让这种恶之花肆意开放,则善无净土。小作者的文字要有感性,也要有理性,要从悲伤之中走出,写出反思。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需要灿若朝阳,在痛苦中思索,也是一种成长的姿态。

第三篇文章的题目很好:《黑夜里的一束光》——读《涂泥》之感。与上一篇充满悲情的文章相比,这篇文章着力赞美人性之善,讲故事中人们的善行比作一束光,这束光照亮了世间的路,也照亮了人们的心。此篇读后感,从拟题到内容的选择到构思都可圈可点。引述的内容或是直接或是间接,选点集中,感受具体,可作为借鉴之佳作。

第四篇文章的作者是个男生,全文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但理性十足而使感受被削弱。用我课堂上对他的评价语是:感少论多,容易让自己的文章成为政治宣传稿。文章的题目是《活着》,与余华的一部书的名字相同。作者选择这个题目的用意是很明显的,他要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活着的价值。然而细细品析,“活着”不过是事实,且其中能够感受到的情感倾向不是很鲜明。余华的《活着》是揭示活着的状态,侧重一种真实的“活”,重点是“活”的感受。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重点在于歌颂保尔的人生价值。因而,以“活着”二字为题,对于这样一部充满奋斗力量的小说的读后感而言,未免有失力之嫌。如何让学生起好题目?这需要在平日课堂上针对拟题进行训练。好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一双明亮的眼睛,浑浊不清的目光自然就遮盖了文章的光芒。于是,在这个男生读完文章后,我马上让学生思考,如何修改这个题目?学生思考了一会,有个学生说:“活着的价值”,重点突出了,语文味道却缺失了。我告诉学生,不要用政治的思维,要用语文的思维语文的审美去起题目,我提问了几个学生,皆无果。我一边反思作文教学的无效,一边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吧,我来出手,看看能否引出几块玉。于是,我想了个题目《活着的姿态》,在原来的题目后面加上了一个中心语“姿态”。对于保尔来说,什么是他活着的姿态呢?奋斗、抗争、不懈地战胜自己。如此,小说的主题也便蕴含其中,作者的感受也有了更有力的支撑点。再看内容,这篇文章通篇论说,无感性之言,这是当下很多学生的共性,以空话大话套话代替真实真情真感,文字自然没有感染力。读后感的第一步,引述,让学生找到书中最能感动自己的片段,如保尔修铁路时的情节,双腿瘫痪双目失明后专心著书的情节,等等。有了感点,才有感想,有了感点,才有感发。很多学生游离于作品的情节之外,空对空,读后便无感可谈。

最后一篇文章是观后感,看《奇迹男孩》有感,作者是一个女生。文章只是以读什么有感为题,缺少让人一见倾心的题目,这是问题一。问题二在于她选择了男孩的姐姐对男孩的态度作为感点,这个方向有点偏。学生从电影中的姐弟关系联系到现实生活中自己也有弟弟,写到自己和弟弟的关系,固然没有大问题,但是从选材的角度而论,没有代表性,因而结尾只说让自己感悟到人生的道理,有些牵强,文章内容与思想并未很好地接轨。从此文而观,学生的另一种普遍现象就是不知感从何来,也就是无法选择恰当的材料。读后感的范围很广,而正因为很广,有些学生反而不知如何“下口”,材料或失于空泛,或失于平淡,或失于浅显。

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学生精神生命的高度,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让学生能够获得一种精神的成长。然而,这种成长从何而来?在读后感中,可窥见一角,就是学会是否真正读懂了作品,是否真正能够与自我进行对话。真正的经典是一定会给学生带来灵魂洗礼的,是可以让学生提升思想境界的,因而,不要小看读后感,这恰是能够发现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能够写好读后感,学生的思想与感情就提升了一个境界。如果,学生能够坚持用这种方式与经典、与自我对话,则其精神成长的速度和精神发育的高度必然显现出一种更加美好的姿态。

以此次作文评讲课而言,我引发学生思考的几个方面是:题目要与情感相契;材料的选择要能够有典型性,也就是体现感点;主题的升华要有高度,能够沉入作品,也能跳出作品。

读后感,重在感,感从何来是要点。观文观影最后要观心,写感写思最后要写“神”。

相关文章

  • 读后之感 感从何来——一节读后感作文讲评课反思

    刚刚上完一节作文讲评课,趁“热”整理,以明思路。这节课讲的是学写读后感,是部编教材八下第三单元的写作任务。 我选择...

  • 让观点更鲜明

    ——作文讲评课读后感 正如徐老师所说:讲评课要么上成了批斗会,要么就是表彰会,...

  • 一节轻松愉快的作文讲评课

    一节轻松愉快的作文讲评课 一模考试的试卷,我用了三节课进行讲评,其中,作文讲评用了一节。很久没有好好上过...

  •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读《冬泳》有感

    打小起,最让我头疼的作文课就是读后感,那种读后感是要写在框架里的,像八股文,比如中心思想、故事寓意、人物代表,...

  • 12课的读后感

    12课的读后感

  • 《习作:写读后感》教学反思

    《习作:写读后感》教学反思 《写读后感》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内容。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从读过的书...

  • 写作课例分析

    这是一节作文公开课,这是一节作文讲评课。 授课的老师从全班五十多位学生的作文中挑选了六篇来讲评。授课的老师让这六名...

  • 《“斜塔”读后感》

    《斜塔》读后感 文/赖维书 安南《斜塔》一文(附后),读后感觉回味悠长,前后紧扣主题的写作方式,让人有读下去之感。...

  • 选对平台真的很重要

    学生怕写作文,畏作文如虎,谈作文“色变”,还真不是夸大其词。 上周上了一节作文讲评课,作文的题目是《从〈庖丁解牛〉...

  • 高手修炼手册,系统,灵感和技能

    今天看了万维刚老师分享读《巨人的工具》之感受,这是一片看了读后感的读后感。 这本书是作者在美国的一个节目摘录,节目...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后之感 感从何来——一节读后感作文讲评课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sg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