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一味药名远志,听名字就知道,远大的志向。
《本草纲目》里有言: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肾经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
可知,精神状况与身体状况息息相关,身与心需同治,故行修行养生之道。
而远志,还有一个别名,叫小草。
远志别名:小草、细草人们常言:“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
又言:“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
什么意思呢?这里有一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排调》:
谢公(谢安)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桓温)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
魏晋那时由于时局各方面原因,士大夫大多偏好隐士,不好做官。而“江左风流”“千古名相”谢安原来为隐士,迫于时局才不得不出来做官,做的是司马,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参谋长。郝隆这样回答来嘲讽他,后世也沿袭了这种说法,成为了一个典故,也就有了后来元代复古风掌舵者赵孟頫所作诗《出罪》里的“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语已云然,见事苦不早……”。但是,古人之所以命名“远志”时又“二称”为“小草”,不一定就是郝隆所言之意。而郝隆所言之句,抛开原文大意,单以一句的意思来解读也会有所不同。
小草是卑微的,而远志,听名字就知道是远大的志向。人有志,发心起愿,“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最后去走那天涯路。“远志”就是你今生要走的方向与要达到的目标。可是有了远志,怎样才能走好那天涯路而至之呢?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有远大的志向,若张驰不好便会自视清高、眼高手低,最终空悲切而一事无成。所以古人命名“远志”时又将其别称为“小草”,为的就是让我们明白:有远志是好的,但还不够,还需要看到自身的小草属性,知道自身的卑微与渺小。无论你有多大的志向,你最终也只是人。是个人,你会有远志,别人就不会有吗?所以不要自持心高而忘了自己渺小的如小草。中国的文化呀,从来就是让我们把握好阴阳二者关系的文化,阴阳相合为一体。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其实,当我们能看到了自身的卑微,当我们知道了自身的渺小,也就明白,有多少苦的累的事情是我们干不了的呢?小小的尘埃,和光同尘;而远大的志向,让这粒尘埃如小草一般,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力。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远志,又名小草,而小草往往是成遍出现的,正如一个人的力量可以说是卑微的,但志之所向,长远的连系起了一群人,最终,势可撼山。所以,远志,小草——有远志,知自微,和光同尘,和成一团,势可撼山。
还有一种说法,“远志”指根皮用药之处,“小草”指露出土的部分。所以“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味有意思的药。中国文化真有趣啊。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