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正在上班,一位简友给我发信息:
“我又失业了。”
我想该说点什么,可最后还是不知该说什么,只好假装关心的问了句:
“怎么回事?”
然后放下手机,继续自己的工作。
我觉得自己有点虚伪了,可我真的无话可说,在安慰别人这件事上,我向来一窍不通。
有人说世上根本就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刀只有扎在自己身上才知道痛是什么滋味,这句话我无法反驳。
对于身边人的不幸遭遇,我心底其实是怀有怀有很大的同情心的。苏轼临终前说:我的眼前不无一好人。我也想说:我希望自己眼前不无一幸事。
可世间的事,就像月亮一样,长向别时圆,充满未知与遗憾。
就像前几天还暖意融融Z城,今天突然降温10度左右,过了中午,竟淅淅沥沥下起小雨来。
也就不想出门了,裹了被子蜷在床上。屋里阴阴暗暗的,也懒的开灯,静静等着夜幕的降临。
躺在床上想了两件事。
01、关于月亮
月亮就像是挂在天空的监控。
夜晚是一切罪恶出来活动的时候,“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时”,如果月亮真是个监控且有无限内存的话,她该拍下多少个令人胆战心惊的画面,又记录下了多少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她不会打断这一切,只是用冷眼看着,像是纵容又像是警告,举头三尺有神明,作恶者自然感觉后背发凉,不敢抬头看月亮一眼。
除了这些,月亮记录最多的应该就是人世间的儿女情长和生离死别了。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
月亮似一个无情的看客,看遍世间所有的悲欢离合,所以大有一副“鬼魅狰狞,上帝无言”的意味。
圆也好,缺也罢,我们若做到孟子那般“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又何必担心月圆月缺呢?
人类的痛苦往往来源内在需求的矛盾,简单的说就是希望所有东西都顺自己心来,想要的太多。
一方面“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
另一方面又“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
这就是矛盾之处,很少有人理解苏轼“此事古难全”的旷然超脱。
02、关于写作灵感
今天看到一段文字,作者说从一开始给自己定的每天写1000字,到后来的800字,再到500字,最后到200字,将更文视作完成日更挑战的任务。
这样的写作该是痛苦的。
我写东西要有灵感,灵感是什么,是一个念头,是突然想起一件旧事,是突然想到一句值得琢磨的话,灵感就像是点燃炸药的引线,或者一味难得又不可或缺的药引子。
写文没有灵感的时候,就晚上找条空旷的街道一个人徒步。
走着走着,灵感就有了。于是我得出一个道理:灵感是“动”出来的。
人的脑袋圆圆的,就像地球,头发是茂密的森林,底下是土壤和岩层,就像人类的头骨,再往下是地球内部,充满炙热的岩浆,就像人的脑子里充满脑浆一样。
地球受到自转,引力,板块运动等因素,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内部的岩浆就像瓶子里的可乐,不断膨胀和挤压,然后“嘭”的一声,便出现火山爆发。
人如果不去走,不去跑,不去运动,不去思考,人的大脑里的东西就一直处于近乎静止的状态,这样在人的脑子里就不会有“火山爆发”的奇观,自然也就无法产生灵感了。
所以要写出东西,就不能闲着,得把你脑子里的东西搅动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