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绘形绘声绘色“,就是把自然界的声响、物体的形状与色彩等具体地描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陀斯妥耶夫斯基举过一个例子,他说“有个小银圆落在地上“,这个句子不够好,应该写成“有个小银圆,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丁丁铛铛地跳着“(转引自秦牧《语林采英》)。这样一来,就有声有色了。
形,是指所表现的景物、物品、人物的形态和特点。比如杜甫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中的“异客”、“佳节”、“思亲”等,都有着鲜明的形象特征。
声,是指所表现的语音、韵律和节奏。比如李白的“鹿山谷中道士,鹤鸣九皋夜月,卢峰高处马行逢,清溪流过青山,谪仙何事不重九,欲将轻骑逐春风”,这句诗中的韵律和节奏感极强,令人听了犹如置身于山谷之中。
色,是指所表现的色彩和情感。比如白居易的“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句诗中的色彩丰富,情感深厚,令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一、“绘形绘声绘色”的方法
运用绘形绘声绘色的关键是调动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诸多方面,描摹事物的形状、神态、声音、色彩、气味、质地等特征,使其“面目精神跃然纸上,勃勃欲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一)绘形
绘形通常用来描摹事物的外在属性——形态状貌、声色情态,如事物的色彩、大小、姿态等。通过对事物的还原描写,再现其栩栩如生的本来面貌,同时加深文字的感情色彩,在表情达意和描摹人物心境上,更具体生动。
1.绘形,追求画面美。
在描写具体的物品或风光景物的形状时,若能恰当的运用鲜活传神的形容词,就能使笔下的事物或景物具有与众不同的神韵和灵性,给读者呈现一幅美好的画面。当然,也可以恰当地使用叠词,反映对象与众不同的特点。
比如老舍在小说《骆驼祥子》中描写夏天: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個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作者从视觉角度,描写了柳树在阳光下无精打采地低垂的形态,还写了白花花的马路以及飞扬的沙尘的姿态,多方面突出天气的燥热,让读者如临其境。
2.“以形写神,以神写形”,绘形与人物刻画。
写人状物,不但要能绘形,而且要能传神。绘形的目的在于传神。离开形似,所谓“神”便失掉了依托,不可能形象丰满,只能是抽象、空泛,使人难以捉摸。离开神似,所谓“形”便失掉了灵魂,成为僵死的躯壳,浅陋乏味。神是事物的内在本质,形是事物的外部特征。二者是互相联系、对立统一的。优秀的作品,总是形神兼备。我们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仅要注意绘形,做到形似;更要注重传神,达到神似,使二者尽可能完美的统一起来。
形”是“神”的外化和显现;“神”规定着“形”。
逼真、生动的绘形,是塑造具有造型美和动态美的人物形象的基础。描写人物的外部形象(人物的命运、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等等),却是为了表现人物内在的性格、神韵。古人论画,就强调突破“形似”、追求“神似”,通过以形写神,达到艺术形象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以形写神”论实滥觞于东晋顾恺之。这位著名的画家以此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成为一代宗匠。他画裴楷像,“颊上加三毛”,借夸张的绘形凸现人物“俊朗有识”的神韵和风致。
形与神是矛盾的统一体,“生而相依附”。没有形,神就无从寄托;只有“神似”才能真正做到“形似”,绘状生动、妙肖自然。正所谓“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唐·张彦远)这里的“气韵”也就是指的“形似”。
文学的绘形不似绘画具有强烈的直观性,但是它又不似绘画只能选择具有“包孕性的顷刻”(瞬间的艺术)去刻画人物,因而无论是展示人物的外部形象,还是表现人物的内在的心理特征心理历程方面,都具有比绘画更大的自由。不但可以以形写神,透视人物的性格、心理,还可以直接地描摹人物的心曲(写心),显幽烛微,以神写形(这一点更是绘画所不及的)。在小说人物塑造中,绘形、传神、写心是交织进行的,三者有机地融合,才能塑造出栩栩如生、具有造型美和立体深度感的人物形象。
绘形一方面要求质朴自然,不可过分雕饰;一方面又要发挥想象,笔墨纵横,所谓“形散而神不散”。传神则要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又不能直说,只能把事情附着在形象上,渗透在字里行间,潜移默化地传给读者。总之是缘神塑形,栩栩如生;寓神于形,风韵自见,从而达到形神兼备,有血有肉,开卷如见其人,掩卷犹闻其声。
以简练、逼真的绘形达到传神,注意通过外在的、流动的“形”传达出内在的、静伏的“神”,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的特点。这种用外在的、流动的“形”表现人物内在的性格、神韵的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鲜明的民族风格之一个方面。其好处在于笔致简练而能使形象如绘,自然浑成而又生动传神,人物形神俱化,别具一种造型美和动态美。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样的描写隐喻王熙凤是脂粉英雄,泼辣狠厉,狡诈有谋略,这是面由心生的表现。
(二)绘声绘色
绘声绘色,词语含义是指以可见或可理解的形式来描绘或概括,形容描写或叙述一段事情很逼真。出自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
在文学创作中,绘声绘色是一个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精细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形象和声音。这种手法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能让读者深入地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在小说创作中,绘声绘色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例如,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他通过细致的描写来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武侠人物,如郭靖、黄蓉、杨过等,使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在现代小说中,绘声绘色也被广泛应用,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他通过对农村人物的细致描写,让读者深入地感受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文化。
在诗歌创作中,绘声绘色可以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方面来表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无边落木、长江滚滚,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在现代诗歌中,绘声绘色也被广泛应用。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通过对邮票、船票、母亲、新娘和海峡故乡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我们写文章时“要把语言的潜力挖出来,使其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要有光泽”(老舍)。换言之,就是用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声响、物体的形状与色彩等,使其面目、精神跃然纸上,勃勃欲生,给人鲜明生动的印象。
1.绘声,追求声韵美。
在写景状物的习作中,常常要涉及声音的描写。如果表达得好,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描写声音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按照物体实际所发出的声音,如实地写下来;二是运用比喻手法,将声音描绘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
请欣赏郑振铎《乡村》片段:
傍晚,青蛙“呱呱”地叫起来,啄木鸟“笃笃”地啄着树干,甲虫“嗡嗡”地叫。我躺在河边静静地听着。
这句话巧妙运用“呱呱”、“笃笃”、“嗡嗡”等几个拟声词,就把青蛙、啄木鸟、甲虫发出的声响,真切地描绘出来了,让读者如闻其声。
2.绘色,追求色彩美。
在写人、叙事、描景或状物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抓住对象的色彩特点,选择准确的色彩词语,加以描绘,让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景,如见其物,使文章更生动,更感人。
比如鲁迅《故乡》精彩片段: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这句话恰当地使用了“深蓝”“金黄”“碧绿”等色彩词,使天空、圆月、西瓜的色彩更加鲜明,语言也显得生动多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古诗词中的“绘形绘声绘色”
古诗词中,形、声、色是联想最多、最具表现力的元素之一。绘声绘色绘形是古诗词中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是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它们为古诗词赋予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01.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此诗以有声写无声,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心中孤寂之情愈发浓烈。
0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闲坐在草堂里,看着两只黄莺儿在翠绿的柳条间来回穿梭,耳边时不时萦绕着清脆悦耳的啼鸣,抬头仰望天空,只见一群白鹭排成一字型直直冲向蔚蓝的云霄,可谓有声有色,其中有两组颜色对照、听觉感受,顷刻间为读者营造出明媚自然的氛围。
0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一个“暧暧”,一个“依依”农村静美形象随手就勾勒而出。“暧暧”,昏眛貌,夕阳西下,整个村子笼上一层属于夜晚的余晖,低沉却不低迷。“依依”,依稀隐约,若有若无。烟在大漠里是“孤烟直”,在乡村里,却是依稀待辨。远村模糊,近烟依稀,远近结合,将这处处可见的农村场景以直白的语言描绘出来,没有精细的堆刻和铺张的渲染,诗人只是利用叠词的召唤想象的特性在最大程度上将景物复制过来,最大程度上使景物保持其自然状态,绘形而形神。“暧暧”仿佛使人一头扎进光线昏暗的农村夜晚,傍着日复一日的小路归家,抬头望见村里飘起断断续续的炊烟。在这样安详的氛围下,诗人归于田园的安逸不言而表。
04.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一首》
用“凄凄”、“翳翳”来形容风与雪,好一派萧条凄凉之景。“凄凄”指寒凉,十二月的风,寒意彻骨,然而最冷的却还不是这凛冬的西北风,更是诗人心中那凉透了的心。“翳翳”,暗貌,指天气阴沉无晴日,雪没日没夜的下,阴翳的不只是窗外的这些光景,还有诗人的心境与未来。“凄凄”“翳翳”的叠词用法,给风雪再添一笔凌冽色彩,加重了这压抑气氛,“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内心那种被世俗所迫,退而隐居的难言之隐更令人心痛不已。叠字的使用,对这景物的刻画,对这压抑的强调,迸发出1+1>2的效果,使人仿佛身处凄凄之风的裹挟、翳翳之雪的包围之下,绘形效果大大提升。
0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长恨歌》
左勾右抹三两笔,就把一个腼腆的琵琶女,连同她凄凉苦伤的心情一起托在读者面前。
06.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长恨歌》
这里作者是用一种控诉的笔法,借助于激愤的音乐形象、凄冷的江月风景,造成一种强烈的动静对比。这些声色俱佳的字句,生动丰富的形象,就这样传绘出了主人翁连同作者那种极端愤懑和失望的心神。
总之,绘形绘声绘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修辞手法,它可以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在文艺创作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这种手法,通过绘声绘色来表达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总之,“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清代赵翼《论诗》),我们的文章只有语言出彩求新了,才能令读者赏心悦目,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