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讲述的是上个世纪末发生在中国西部的见闻故事,作者是一位美国作家,当年以志愿者的身份申请来到中国西部的学校支教,异国他乡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差别很大,各种碰撞引发的矛盾引人深思。
客观独特的视角,生动形象的语言,让人如同在亲历那个年代。各种冲突引发的矛盾,让我对那个年代有了许多全新的认识。
关于对待外界环境的态度,人们认为是环境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所以常常会听到他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类的,而作者的思维认为是人在改变环境。前者更加被动和逆来顺受,作者的思维更积极。
关于酒桌文化,在作者看来酒是作为休闲放松的饮品,而在中国遇到的喝酒却是带竞技性质的恃强凌弱的饭桌文化,参与者互相怂恿,只至将某个人喝倒为止。即便是很好的朋友,也很乐意将对方喝进医院洗胃。现在看来,酒文化更甚,之前的一份工作,有些业务就是在酒桌和麻将桌上承诺的,呵呵…
关于待客之道,待客极其热情,但常常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很多时候缺乏真诚和换位思考。
既包容又排他,对自己认识的人,表现出极强的热情和认同,对陌生人的遭遇常常围观张望很少出手相助,若有人出手相救便被视为英雄树为楷模。
崇尚集体主义,很好面子,似乎人们的自我意识大多来自外在,很在意别人的评价。
交流表达的方式很含蓄,间接迂回,让人不容易领悟到要领,所以常常费力而达不到目的。
师生之情拘束,学生畏惧老师,更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师生有点等价合约的意味,下课走人,毕业到期。直到后来作者尝试了一些课堂表演,才与学生走到一起。
爱国时常挂嘴边,而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政策大事毫不关心。作者支教的地方处于长江三峡上游,关于修建三峡大坝,直接关系到当地老百姓的生存状态的大事,人们很少有自己的观点,官方大力宣传利大于弊,他们便轻易听信转述。相比这些,人们更关心的是地里的收成。
老百姓生活清贫,却喜欢聊很大的话题,如国家、民族…对一些事件的看法,如鸦片战争、犹太人、台湾问题,思想甚至评论的词汇惊人的一致。
关于学生运动和文ge也有较大篇幅的叙述,很少能看到关于这些历史事件的相关文字,很早听上一辈人讲述过,看文字仍然不寒而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