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李老师的两节课,一节新课、一节习题课,和陈老师的一节新课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与收获。
在班级的学风方面,李老师会把经常聊天无话不说的学生调开。
无论新课还是习题课,李老师都会在课前先找学生上讲台听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四轮下来,没有一位同学是完全写正确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
在课前的听写与新课之间,李老师采用让学生自主预习、带学生复习的方式处理。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最大的亮点之一是板书设计美观、字迹清晰。会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注意标题的层次。对于补充的内容提前说明,将概念说出来再写板书,讲一类物质时类比之前学过的知识,临近下课布置作业。
在习题课的讲解过程中,会边讲解边写板书,把题目读出来再讲解,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同时会有适时的提问。李老师并不完全按照题目的顺序讲解,有些题目采用同类问题一起解决的方式处理。同时在讲完几道题后,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做题目总结,在讲题的过程中强调考试中的易错点。
李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自然流畅,不紧不慢,讲的内容不深,但重点突出很到位。习题课中的同分异构体以及计算的题目思路很清晰。
下午听陈老师讲课,印象极为深刻。陈老师的课很生动,课堂氛围很活跃。在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时,不是直接给出反应产物,而是通过分析引导,促进学生思考,得到最终的产物。 在讲课过程中,很注重学生的主动思考,找同学回答问题。
陈老师在课堂上做了银镜反应与苯酚的性质演示实验,学生看到实验装置就开始很兴奋,在老师做实验的过程中,会有提问,随时提醒注意事项,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课堂氛围活而不乱。
其中几个处理的很好的地方是,第一、演示实验不是老师一个人在做,而是学生讲老师操作,第二、对于不易观察的反应现象用白纸挡住,使现象更明显。第三、重视课本,引导学生去看课本,从书上找操作步骤、定义、标准的方程式等。第四、学科交叉、新制氢氧化铜,同时也是生物中的斐林试剂,知识不能仅限于化学学科。
李老师和陈老师的上课风格差异还是挺大的,这不仅与老师的个性、能力和经验有关,还与班级学生的层次特点有关。需要在提升自身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找到最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