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清朝开张,二战上市,百年基业,千亿市值!3M的故事

清朝开张,二战上市,百年基业,千亿市值!3M的故事

作者: 李自然说 | 来源:发表于2020-03-24 11:41 被阅读0次

    认错了石头、挖错了矿、客户投诉、厂房坍塌、材料烧光。欠了一屁股债跑去抢客户生意,投资人被坑的整整11年没有收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家百年老店3M,背后的辛酸与传奇。

    李自然说 - 74期 - 商业篇

    在闲聊商业之前,我们先说正经事:

    「 为 什 么 现 在 3M 口 罩 这 么 难 买 到?」

    我特意关于这个问题,咨询了3M内部的高层朋友,在这帮大家答个疑:

    第一,产能确实跟不上。3M口罩中,许多部件是海外3M工厂生产的进口材料,所以即使国内工厂全部投入生产口罩,只要国外工厂没有跟进,完整、合格的口罩就出不来。

    第二,库存已经全卖光。3M库存已经全部投入市场,并被一抢而空,现在他们自己都缺。我朋友说他们上海总部,在春节前夕许多员工都回家后,才临时给还在上班的员工每人发了一盒N95,看得出地主家确实也没余粮了。

    不过不用担心,3M大中华区个人防护部老总,已经取消假期,加班加点坐镇上海,来申请与协调全球资源的调配工作,以尽快解决产能问题。


    告诉你们,3M在这次疫情中,不仅没有收入暴增,其实还“损失惨重”。年初时,3M还是一家千亿美金的公司,中国疫情爆发后,市值直接缩水几十亿。

    这是因为3M国内工厂全部投入生产口罩,挤压了

    其他业务的发展。口罩中进口部件的生产压力,使美国本土业务也被一并挤压。春节期间,各项成本激增,公司内甚至都开始号召员工去工厂帮3个月。口罩终端价格又不能涨,导致几乎不挣钱甚至还亏钱。资本不考虑人情,股价自然应声下跌。

    所以我在这

    是衷心的感谢3M

    为这次中国疫情做出的贡献!


    3M公司这次因为口罩家喻户晓,但口罩其实只是他的冰山一角。

    这位世界500强常驻企业,见证了世界商业100多年的风云变化,但国内关于他的中文资料却少之又少。于是我花了整整一天,深挖几百页的英文资料,来和大家聊聊,这家传奇到无法想象的企业。



    3M的辛酸创业

    3M创始团队是五个大老爷们:


    你别看他们都一脸正经,最后一位还是博士,但他们其实非常搞笑。

    1902年,这五个人在美国的苏必利尔湖边,提取了一些矿物。他们蜜汁自信的认定这就是传说中的“刚玉”!是一种和钻石差不多硬,有许多用途的宝贝。

    于是他们觉得自己发财了,秉持着“见者有份”原则,就一起成立了公司:

    Minnesota M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


    他们五个都是有钱人,有老板有律师有医生,在当时都是上流人物,所以3M很容易取得了银行的贷款与社会的信任。

    两年后,3M开采出第一批“刚玉”准备售卖,可是这不卖不要紧,一卖就出事了。客户发现他们挖的根本就不是“刚玉”啊??而是一种没有任何卵用的斜长岩。

    原来一开始他们就认错石头了…这种低级错误把他们弄的五脸懵逼,发财大梦变成血本无归,按道理应该散伙拜拜了。

    但他们可能被彼此逗比的气质相互吸引,想一起再做些别的。于是卖股份救公司,可一个没有矿的挖矿公司,谁会买呢?


    呵你别说,还真有人买…

    这个人叫做奥伯(Ober)。他不但出钱,还亲自出任总裁,并且11年不拿工资。其实奥伯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他目光长远,很早就预测美国会成为工业国家。所以一直在这个思路上找方向。


    最初,3M是想挖“刚玉”卖给砂轮厂,所以和许多砂轮厂打过交道,然后他们发现,砂轮这生意…好像听起来也挺赚钱的哎?

    于是3M就转型去做砂轮了…


    但谁知当时砂轮行业面临技术革新。3M干到一半,纽约一位发明家搞出一套新技术,从成本和质量上都大大改进,还申请了专利,于是3M的砂轮生意又凉了…

    3M折腾了这几年,不仅没赚过钱,还欠了一屁股债,这个死局,奥伯也解不开了。

    于是他叫来他的土豪朋友,奥德威(Ordway)。这个哥们更有钱,当时就有着百万美金的身价。


    3M找到新爸爸后,还债、买材料,建厂,开始做砂纸生意。虽然我很想说他们从此步入正轨,可谁知建的厂质量也不行,塌了一次,损失惨重…

    后来砂纸做出来了,质量也不太行,摇摇欲坠挺到1913年,大清都亡了,3M终于首次盈利。第二年,公司生产的纱纸又出现了严重质量问题,客户集体投诉,要求退货…

    这批砂纸的原材料“石榴石”被橄榄油污染,导致造出的砂纸会掉砂。于是几位创始人集体上阵,带领全体员工焚烧石榴石,因为橄榄油可燃,而石榴石不可燃,才解决了问题...


    终于到了1916年,分红了。每股分了6美分,总共分了1万多美金,我想奥伯当时拿到钱,一定是泣不成声…


    3M的开挂逆袭

    3M创业经历,可以说是在死亡的边缘疯狂试探。但3M在后面几十年里,靠着“创新”二字,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无人能敌。

    当3M年收入到达100万美金的时候,迎来了第一个拥有大学学位的员工,他的薪资是65美金/月,负责内容是“将3M的研发部门带起来。”


    i

    这个部门,日后成为了3M腾飞的翅膀。

    19261950年,3M在科研上每1美金的投入,就能带动28美金的销售额。这夸张的回报率,让3M对研发非常看重。每年都把5%7%的营收投入到研发里面去。

    1946年,3M纽交所上市,有人问3M总裁:“你们公司后面什么打算?”谁知道3M总裁只用了一句话,就把公司战略概括的非常生动:

    We’re not choosy,We'll make any damn thing we can make money on!

    我们不挑,什么东西能他妈的赚到钱我们就做什么!

    真的,这句话不联系上下文,我真以为是哪个法外狂徒说出来的。我看到这句话时,脑中浮现了川普的这个表情。


    能看得出之前心酸的创业历程,活生生的把3M逼成了一位暴躁老哥。

    但3M真的将这个战略贯彻了:录音带、胶带、手术床单、彩印纸、运动场草皮、口罩、柔性电路、光学产品、头盔、牙科产品、医疗产品…总之什么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产品,他们都做。

    虽然干的杂,但不妨碍他干的精。3M所有的产品在技术上,都很领先。上到登月的靴子,下到海底埋的光缆,包括你我用的手机、汽车,都和3M有着撇不开的关系。


    image

    我作为一名一线创业者,就很好奇为什么在长达百年的时间跨度下,3M都能保持着高效的创新?甚至是在完全不同的领域,这不可能是依靠某个具体的天才发明家或管理者。

    这只可能归功于“制度”。

    于是我抱着这个问题,挖了几百页的英文资料,得出了以下宝贵的结论。


    3M的创新钥匙

    01:将创新作为公司战略

    1977年,中国还没改革开放呢,3M公司就对内部提出了一个目标:上市5年内的新产品,必须占到公司整体营收的25%。两年后,这个目标又被升级成:4年内的新产品,要占到公司整体销售额的30%。

    这是非常大胆与激进的举措,但3M做到了。创新是应对商业变化的最强武器,到了2000年,3M这家公司有45%的销售额,都来自于面世4年之内的新产品。


    02:赋予研发人员足够的自由

    3M有一个《15%法则》:无论一个技术员工分配到什么工作,他都可以把工作时间的15%用于自选的项目。这个项目可以和本职工作无关,还可以借用公司实验室,甚至老板都无权干涉。

    《15%法则》能够诞生,是因为有一个员工想研发一个胶带,但当时3M让他做好本职工作。最终过了很久,胶带还是被员工偷偷研制出来,结果瞬间爆火,成为明星产品,给3M带来了巨大利润。


    互联网界的谷歌,创新非常有名,他也有一个规定:工程师可以自由支配20%的工作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谷歌当时很多知名项目,也都是用这20%的时间做出来的,包括Gmail、Google Maps等。

    但3M理念比谷歌早了太多了。3M曾有一个销售经理,是马术爱好者,他自己的马因为跑道质量不好受伤了。他就问3M的技术,能不能发明一种材料,做跑马的跑道?于是3M研制出一叫“tartan track”的产品


    没错,这个产品到今天,已经被所有的高中、大学体育馆,甚至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都用到了。

    基于自由还有一个角度,就是3M不特别看重学历,起码在早期是这样的。

    3M有个哥们,高中学历都没有,但有街头智慧。他第一个专利,是把泡沫粘在椅子扶手上,这样椅子就不会把墙面撞坏。后来这哥们就沿这个思路,思考这个泡沫还能干什么用?最后他把泡沫两面都粘上了胶,这就是“双面胶”的前身。

    03:重视交流与分享

    3M一直有分享知识的文化。员工跨部门交流业务寻求帮助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3M喜欢把各种人才都聚在一起,让大家一起进行思维上的碰撞。

    3M还有《年度发明家认可计划》,每个部门都可以参加,在相当于展会上面摆一个摊位,来展示自己部门的新技术,这样促进公司内部的技术的交流。

    公司重点项目,会得到重点扶持。3M在1984年,就有了The Genesis Program,全力支持创新,把公司内部搞得像孵化器一样,这个理念可以说是非常超前。

    04:强大的商业化能力

    3M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产品,就是便利贴,3M自己翻译叫“报事帖”,大家肯定都用过。


    这个产品怎么卖才能最大化它的效益?是一个难题

    3M的营销部门就把这个产品,寄给了财富100强公司的CEO秘书。这个定位就非常精准,财富100强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公司,CEO秘书既需要这个,同时在公司又有影响力,可以推广这个产品。于是很多公司就给3M回应,包括克莱斯勒等等。

    研发出来的东西如何卖出去赚钱,这个能力3M非常强。毕竟是一家商业公司,任何一个新产品,都必须有营收上的指标,作为清晰的目标定在那里。

    05:保持研发人员创新的动力

    明星项目3M会重点奖励,奖励作出贡献的人。给钱、给荣誉,3M从不吝啬。比如前面便利贴的团队,就两次获得了3M“金步奖”。国内有一些文章,可能因为翻译和校对的原因,把金步奖写成了进步奖,其实应该是金步奖,因为它的英文是Golden Step。


    06:长期主义,并且容忍失败

    3M是一家成立了十几年才开始赚钱的公司,是一个典型长期主义者。有一些产品短期内没发挥作用,但在长期来看,它们发挥的作用也可能很大。

    便利贴就是这样:最初有一个科研人员,发明了粘性不是很强的胶带。这个胶带不会老化,也不会残留在物体表面,但当时不知道这东西有什么用。这个发明就被搁置了5年。

    5年后,这个科研人员有一次在教堂唱赞美诗。他翻页的时候,书签掉了,于是他灵感就来了。他思考能不能把胶直接做在纸上,把纸贴在物体上,这个胶粘性也不强,撕下来时候也不会破坏表面。于是便利贴诞生了。


    3M有个科学家说过:My discovery was a solution waiting for a problem to solve.


    先有解决方法,再有问题!

    3M的成功关键

    3M的成功,除了创新,另一个就是“国际化”。

    3M国际化起步非常早,这个也是3M国际化最核心的战略,3M有个词叫做FIDO:

    First In Defeats Others
    尽早建立优势,方可打败对手

    早在1950年,3M海外营收就已经占到整体的25%了。比同期的美国企业领先很多。并且3M不但去的早,他行动也快,连续很多年都在海外扩张,有时候一年就扩张很多个国家。

    1992年,3M美国之外的销售就已经超过整体销售额的50%,到现在已经超过60%。


    并且他有着强大的长期财务能力,供他挥霍。当年遇到亚洲金融危机,很多人都撤了,3M内心却毫无波澜。只要长期看这个地区赚钱,他就坚持。

    还有一个优点,就是3M在海外做当地公司时,很有针对性。比如说3M海外公司,从架构上和美国本部是平等的,是一种相互协调的“伙伴关系”,不是简单的把美国公司的模式,复制到其他国家去。

    包括3M来中国这件事,他提前了很多年,就到中国考察。在改革开放之前,就一直在研究中国,等待机会,一直等到改革开放了,3M很快就进来。

    3M看中长期,认定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所以短期内的政策波动,能不能赚到钱,他都从不顾虑,也毫不犹豫。

    于是3M耐心的花了四年时间,和中国政府进行沟通、谈判。最终在1984年11月,获得了外资的营业执照。是中国除了深圳特区之外,第一家外企。


    最后总结两句:

    疫情当前,我希望3M可以用他强大的创新能力、坚实的科学技术、友好的国际关系与赢在未来的价值理念,帮助中国,战胜疫情,尽快改变百姓当下战战兢兢的生活。

    因为3M的标语就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朝开张,二战上市,百年基业,千亿市值!3M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qo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