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二胎世界—我们一起走
二胎是父母的,也是国家的,但终究是他们自己的

二胎是父母的,也是国家的,但终究是他们自己的

作者: 高振勇 | 来源:发表于2017-07-20 17:27 被阅读28次

    刚添二宝,忙前跑后、道喜庆贺过后,家务事明显增多,生些感触。

    二胎,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消费升级等,是去年以来出现的高频词语。

    也许跟生存压力小有关,我所处的城市生二胎的家庭,放眼望去,遍地都是——

    70后抓紧赶末班车,80后正处黄金年代,90后耳濡目染、跃跃欲试。


    二胎是什么鬼,让大家趋之若鹜?

    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 二胎承载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比如养儿防老。

    相当一部分国人这种情节很重,即使儿子不孝顺,不成材,甚至没有能力尽到抚养义务,还是对“养儿防老”深信不疑,在“老有所依”时,打心底儿还是愿意依靠儿子。

    比如光宗耀祖。

    另外一部分国人,以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不需养儿防老了,但觉得闺女长大了要成为婆家人,家里没有个“带把的”传递香火,即使再有钱有势,也怕让街坊邻居看不起。

    比如其他目的——

    让孩子有个伴,长大老了之后,相互有个照应。

    亲朋好友生二胎,我不比他们差,我也生二胎。

    二胎放开了,国家建了这么多学校,不生白不生。

    于我们夫妇,图个儿女双全,心灵上感觉更圆满。

    不难看出,在家庭层面,二胎是满足既有成员各种私欲的手段。

    二胎政策亦是中国人口红利渐趋消失之下,中央推出的一项人口政策。

    携程网创始人梁建章对中国人口做过专业研究——从80后到00后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中国出生人口就萎缩了33%。而中国新生儿占世界比例已经由1985年18.4%跌至2015年的12%以下,在可预见的将来会进一步跌至5%甚至3%以下,中国正面临人口坍塌!即使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未来10-20年也难以避免出生人口的断崖式坠落。

    显而易见,在国家层面,二胎是增加生产要素(劳动力)的行为。

    其实,二胎作为独立个体,相信他们在成人之前并没有心怀崇高的爱国情结,说自己是为增加劳动力而来;

    成人之后甚至会对家庭成员当初的某些私利或情绪心生厌恶——

    现实国情下,大部分家庭往往为儿女双全而皆大欢喜,为两个闺女而暗自窃喜,为两个儿子而愁眉苦脸。

    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那就是二胎本身,你最最关注的是什么?

    是否是自己的身体与心灵能否健康成长,自己的基因优势能否发挥到最大,自己成长的重要节点能否多一些正确选择、少一些曲折弯路?

    若父母们在生二胎前搞明白这些,相信会为二胎的降临少一些庸人自扰,也会为二胎成长腾出更多自由的空间。


    比各种私欲更糟糕的是,大部分父母勤于生而疏于养。

    自我审视你的成长经历,再看看身边家长的育儿行为,就会知道这个社会培养孩子的实际水平和用心程度。

    成人后的生涯规划已开始成为一项产业,但成人前近20年的成长时间,家长们大部分阶段在摸着石头过河,而且不少父母以“术业有专攻”来辩护,认为有好吃好喝好穿的,其他的交给学校、培训班就OK了。

    所以,刨去外部环境,父母在抚养教育孩子上也是缺位的。

    上面提到生二胎对国家当然是有益无弊,只要增加劳动力,让千军万马在竞争中PK就行了。

    但具体家庭而言,更希望30年后自己的孩子成为金字塔端的那一拨,如果孩子成年后的发展水平在社会平均线以下,甚至还需父母在花甲古稀之年操心、贴补、帮扶,我相信父母愿意宁愿抑制几十年前那一夜的冲动。


    如何避免二胎潮过后,一地鸡毛?

    这话就更难听了,但是相信你切身感受到了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消化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库存,淘汰各行各业的落后产能,这与多年前的盲目无序投资、低效增加产能不无关系。

    育儿亦同理,以终为始——

    如果30年后不想让孩子成为被替代性强的低端蓝领,不想让孩子为生计出路而碰壁奔波,

    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应该如何在起跑线上提前应对?

    人才竞争是红海竞争,在大部分家庭的人力、财力等要素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与企业一样,提高运营效率或者实行技术革新,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所谓过往的,常规的抚养孩子的良好“经验”,很多是行不通的。


    下面我斗胆抛出几点,大家一起讨论。

    第一,自觉总结,杜绝首胎踩过的坑

    养育二胎,与工作一样,不要在同样的错误上犯两次。

    比如很多家庭由爷爷奶奶照顾孩子,老人愿意的话,这当然挺好。

    只是因为“隔辈亲”,老人往往毫无缓冲的包办、插手孩子的各种“需求”。

    比如,孩子说:“我要玩乐高,奶奶帮我拿过来”。比较好的应对方式——

    第一种比如“上次你收拾的地方还记得吗,宝宝好棒,你自己去取就行啊”;

    第二种比如“宝宝,我现在正忙着,如果你不远去取,稍等我几分钟好吗”?

    前者鼓励孩子主动意识,后者简单的延迟满足。

    有多少爸爸妈妈能意识到并做到,更不用说宠子心切的爷爷奶奶了。

    参考工作中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解决某类或某一问题,我提议二胎家庭中的大宝、二宝、父母、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视情况可邀请观察员),定期召开家庭民主会议,讨论总结某一阶段经验教训

    这样做有诸多好处——

    让所有家庭成员都重视起来,而不仅是偶尔的零敲碎打;

    每个家庭角色都能正视过往的言语行动,做到对事不对人;

    全员达成共识,行程自上而下的规范,约束老人、父母、孩子。

    第二,甘当小学生,与孩子一起成长

    作为启蒙老师,父母首先要有自律及进化能力。

    比如锻炼身体,如果父母浑身赘肉或挂着几个游泳圈,怎么能有说服力让孩子体育成绩达到A+呢?

    比如保护眼睛,如果父母经常“葛优躺”玩几个小时手游,怎么能指望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呢?

    现实中呢,不少家长把成长看成是孩子的事情,并对自己的无动于衷不以为然。

    前些天我家大宝反复高烧39度以上,去医院诊断疱疹性咽峡炎,验血白细胞17.2,中性粒细胞13.8,大夫建议住院治疗,我惊慌着跟媳妇汇报办理住院手续, 媳妇电话中转述崔玉涛的观点——这种病主要是体内病毒复制增生引起的反复高烧,控制体温是核心,在家里过几天也会自然恢复,她还给我看崔玉涛在知乎上的文章——小儿疱疹性咽颊炎的认知误区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257423?from=timeline#answer-6454568

    通过这事,我意识到孩子身体不适,尽快去医院没错,但家长不能以“白痴傻帽”状态盲从权威,平常多学些儿童医学知识才不至于临阵乱了章法。

    比起在职场上的传帮带和激励竞争,在陪伴孩子成长上,父母往往没有上级监督和外在压力,缺乏自律和自学能力的父母会吃亏不少。

    第三、树立孩子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我们大多数人不是富豪,不能给孩子太多金钱上的支持。

    但做人的基本道理、做事的基础准则,在富人、中产及穷人之间是相通的。

    谦敬礼让、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些是“1”,为人立足之本,而生活美满、事业腾达、家庭幸福等是“1”后面的“0”,只有“1”扎根了,诸多“0”才有实际的意义。

    马云认为,中国在智商教育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有很多方法把知识灌输进去,他同时也提到,若知识很多,不会跟人家聊天交流、不会交朋友、不会找人帮忙、不会帮别人忙,这些人有什么用?其实马云提到各种“不会”,恰是做人做事的原则问题。

    在家庭内部其实就有很多机会让孩子去历练上面的“1”,家长应切己体察,主动示范,让孩子从小懂得什么是做人之本,怎么与人相处,如何控制情绪、激励自我等,比如上面那个孩子问奶奶要乐高的例子,就是一个锻炼孩子的很好场景。

    第四,培养二胎的自我升级迭代能力

    在当今快速变化、信息过载的社会,持续自主的终身学习力正成为人的核心技能之一,唯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不断进化中同步升级迭代。

    我们常用的微信、360、windows等程序,就是自动升级迭代的典型案例,孩子可塑性强,是打造“升级平台”的最好时机,若成年后发现漏洞太多,充其量只能当一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救火战士而难成大器。

    不少父母在填鸭式环境中长大,从校园踏入职场、从职场底层往上跃迁的“换挡”过程中,因为缺乏自主学习、迭代升级的能力,已经交了无数次的学费。

    为防止子女重蹈覆辙,家长理应努力为孩子营造开阔的成长空间,尤其对“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孩子多一些鼓励与耐心,因为在“what—why—how”循环问答中,孩子能比大人捕捉到更多生活的细微变化,这种意识往往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稀缺可贵,静悟一下,你现在平庸的样子是不是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成“疾”的。

    第五、用20年时间,与孩子一起找到兴趣所在

    父母给孩子最大的财富什么?不是你活着的时候给孩子拼命的攒钱,而是你走后留给他的东西,还能让他继续追寻人生的价值和幸福的真谛。

    孩子小的时候,不知道自己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大部分人在读中学的时候,才开始对某些职业感兴趣。

    兴趣是通过和外部世界的互动引发的,发现兴趣之后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家长要给与孩子支持和鼓励,帮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试错环境,给孩子正面的反馈,能让他感到开心、自信,并且有安全感。

    比如,孩子喜欢听故事、看绘本,那就多与孩子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引导孩子的想象空间,让孩子尝试着分享故事,一起探索故事背后的故事,只有和孩子一起尝试更多的可能性,越有可能尽早的发现孩子的兴趣优势所在。

    第六、发现那些本质相通的底层逻辑

    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你已经有了一个孩子,但二胎是个新事物。

    对待新事物的态度,不是说我看过、听过、用过就ok了,

    你了解新事物的本质吗?新事物给你什么启发?你如何与新事物相处?

    比如职场新人管理与家庭生养二胎。

    作为过来人,不要持固执己见对待新入职的90后——你知道90后是个什么东东吗?了解90后的诉求吗?90后有什么亮点?你敢不敢放下身段与90后打成一片?当自己原地踏步的时候,其实你已经out了。

    你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试错千次百次,为什么不能多给自己的下属一些尝试机会?

    其他比如让老人帮带孩子与充分授权管理,大宝二宝相处与部门之间协同,个体优势管理与男女夫妻分工等等,本质上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也是生涯规划专家古典老师提倡超级个体做 “联机”或“跨界”学习者的原因吧。


    临近结尾,我联想到一个场景,我们经常看到火箭发射过程中,助推器逐渐松绑箭体,用耗尽的燃料换来了头部卫星的升空。

    是啊——

    有舍才有得,有放才有收,这何尝不是人类文明代代传承的一个缩影。

    学会做减法,孩子终究属于他们自己,铺好路,让其尽情折腾去吧。

    以上,与二胎家庭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胎是父母的,也是国家的,但终究是他们自己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rj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