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本体与工夫

本体与工夫

作者: River本大魁 | 来源:发表于2023-02-15 23:34 被阅读0次

      在这个高速发展、生活节奏逐渐变快的现代,我们每天都在做着不同的事情。目的或有相同,或有不同。但是作为一个人类,我们的最终朝向必定是在行于世间,实现目的同时,不断寻找关于自我人生的价值意义,让我们活如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失去古代儒家看来最重要的“本体”。

      那么什么是本体呢?在一般人看来,本体可能与做事情的初衷、初心有关系。因为我们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善恶。从而激发人类内心的私欲,最后唯利是图,走上所谓的不归路。大家可以带着这样一个概念,一起来理解一下明朝大儒王阳明是怎么理解的: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片段源于《传习录》徐爱录第二则)

      “知止而后有定”源于大学的自身修炼,过程呈现为知止而后有定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这其实就是一个修炼内在仁心的过程。而如何修炼仁心,在宋朝大儒朱熹看来,是“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也就是向外求。比如竹子有挺立,小草有生机。而在阳明看来,这种“仁”本身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也就是“心即理”。当我们在后天中竭尽全力的祛除掉人性私欲后,心便与大道、天理同在了。

      大家一定非常疑惑,到底什么是仁心?又和本体有什么关系?我们是人,与动物不一。所以我们有自主性和无限可能性。动物深受本能影响,而人有自我意识。所以人生下来就有向善的可能性。这便是人性。而在古代关于人的思考上一共有四种观点。首先就是告子认为的人生来无善无恶。人生下来没有任何倾向,而换句话说他也在否定人的独特和高贵。无善无恶的确是一种生物性,但我们是人。人具备社会性,必然是有对外界事物的价值判断。如果善恶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那不就是环境决定论吗?人的自主何在?其次另一个观点认为人生来有善有恶。有些人生下来就是善人,有些人便是恶人。既然如此那不是宿命论吗?我没办法决定自己的朝向和命运,那我是生来有何意义?很明显这是与人性相违背的。然后,第三种观点便是另一位大儒荀子的观点,为性本恶。人生下来就有私心私欲,所以人需要朝向善,将一把生锈的刀打磨为利刃。但是这种向善的动力必定是外界的压迫,因为在这种观点中人不会有向善的可能性。在这样一个社会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且在逼迫中会成就是我们非常抵触的“他律”。西方的基督教也认为人生而有原罪,所以人需要一辈子通过赎罪,从而在死后到达天堂。如此被动,必然丧失了人的自主性。

      自然第四种观点便是孔、孟、阳明认为的性本善。性本善就体现了人之为人的独特、高贵以及可能性。这便是本体。阳明也深受佛家影响,而佛家有一句话“应无所往,而生其心”。大概意思是在告诉我们,人的痛苦都来源于心中的执念。可是如果将其去除,那么我们将会毫无烦恼。心将会纤尘不染。的确,人在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善恶。道家老子曾经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我们的本体很可能在互动过程中盖上一层厚灰。

      但是难道仅仅只有这种可能性就够了吗?当然不是。阳明也说过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体也就是本体,本体终会意动,这就是那颗具备创生性的仁心散发光辉和生机的显现。只有将这种意动持续发动,致良知并且不断磨心镜,最终形成工夫。如此一来本体便被赋予了意义,在外界生效,起了实际作用。所以我们要将这种可能性扩而充之,让“体”成为“用”。这样心才不是一潭死水,而充满热量和流动性。但凡事过之不及,如果过于外推本体,就会产生两种现象。第一种就是破坏了儒家与爱相对的“恕”,也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样的道德绑架是万万不可求的。第二种就是失去了初衷,开始追求功名利禄,破坏了“主一”功夫。所以保持初衷和初心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发挥创造性和领导力,将本体恰到好处的“用”起来。

      事实上“本体”是一个儒家对于人性的哲学概念。这个概念引导了多少人,才让这个世界活起来。这种勇猛精进、积极前行的精神正是儒家的道统核心。如此,世间会散发无限光辉。我们也需要在持有本体的同时“用”出来,让花朵芳香溢满整个世界,活成人的样子。

   

相关文章

  • 本体与工夫

    在这个高速发展、生活节奏逐渐变快的现代,我们每天都在做着不同的事情。目的或有相同,或有不同。但是作为一个人类...

  • 王阳明:做人要:诚

    做人要“诚”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诚”有从工夫上说的。诚为心之本体,要...

  • 真心着眼,敦本尚实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工夫。” 人心中有善有恶,有趋炎附势,有高洁自傲。唯其不真...

  • 读经典丨真诚待人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工夫。”——王阳明 人心中有善有恶,有趋炎附势,有高洁自傲...

  • “阳明观花”:悟透后,发现原来还可以如此看人生,观世界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工夫” ——————王阳明 一次,王阳明来到南镇游玩,一个...

  • 《传习录》75条:工夫与本体

    问:“伊川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延平却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何如?”先生曰:“皆是也。伊川恐人于未发前讨个...

  • 别让自己心迷了路,做到真诚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王阳明 译文:诚字,有人解释为工夫。诚是心的...

  • 每日读书 | 欲简泊,先意诚

    2017-05-27 王阳明《传习录》中说:“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在王...

  • 宋明理学对阴阳五行的思辨

    宋明理学是具有思辨性的儒学。宋明理学主流派旨在重建儒家道统,以性与天道、本体与工夫为中心问题,以学为圣人为旨归,构...

  • 《生命美容》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在他看来欲简泊,先意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本体与工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ru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