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一节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按照英语教学法,阅读课一般包括读前、读中、读后,听说课一般包括听前,听中,听后等。这是从技术层面分割的,它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但是从课堂教学的层面,一节课最终是要呈现给学生的,学生并不关心老师的这个教学步骤属于哪个阶段,他们更愿意享受一节完整的课带给自己知识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陶冶。这就像你去吃一道美味的大餐,你关心的是食物是否色、香、味俱全,至于它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那是厨师关心的事。学生不是“厨师”,他们不关心“做法”,更关心老师呈现的“盛宴”是否美味可口,回味无穷。
很多孩子都喜欢看故事。好的故事有起承转合,有悬念,有高潮。如果每一节课都能像故事一样有自己的起承转合,有悬念,有高潮,课堂上就会少了很多心不在焉,百无聊赖的孩子。就我听过的课而言,贾志敏老师上的《程门立雪》堪称这方面的典范。那时十几年前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全国教学观摩活动中听贾老师上课,现在我记不清教学的具体过程,但是我清晰地记得贾老师的课带给我震撼。他的课更像和孩子们讲一个故事,娓娓道来,栩栩如生,你几乎感觉不到老师“教”的痕迹,但是学生又的确“学”到了。后来我想这大概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吧。
后来我一直想从学生的视角,故事的方式去思考一节课的结构。归结起来就是:起、承、转、合。
起,即导入。起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开宗明义,直奔主题;可以设置悬念,欲擒故纵;可以声情并茂,以情感人……
承,即铺垫,为深入学习做准备。既然是承接,就要与“起”一脉相承,同时又为下面的高潮打下基础。
转、即高潮。它是一节课的核心,是教与学的集中展现,是对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合,即结课。结课既是对本节课的梳理,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它如同一部好故事结尾,出人意料,发人深省,久久回味,欲罢不能……
然而,很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练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非一日之功。
(前一段时间录的《囚歌》,当年听贾老师现场朗读,比我后来听到的很多播音员读得要好。我也读一遍,算是致敬。)
《囚歌》朗诵_腾讯视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