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狼2》能得到大众的热捧,跟影片没有用说教的方式来宣扬爱国主义有很大关系,这让我想起另一部战争题材的老片子——《高山下的花环》。
我重温了一遍李存葆的原著,读得过程中脑子里不断浮现硝烟四起,狼烟满天的残酷战争场面。此书同样没有把所有人的形象固化和脸谱化,不是一板一眼教科书般的去描写,而是形象的刻画每个人的不同个性,在书中军人不再是冷冰冰的战斗机器,是有着丰富情感的人,通过刻画他们的喜怒哀乐,让人体会到军人也是吃五谷杂粮的人,不是被美化过的神。他们有着每个人的性格特性,甚至有暴脾气,有缺点。比如说梁三喜在夜深人静时,会不由自主想念起千里之外的媳妇,可身为军人的职责,又不得不把所有的感情隐藏起来,克制住,已经批准的探亲假一直往后挪,以至于连新生的孩子都没看上一眼就血染沙场。
同样是主要人物赵蒙生,为了逃避苦逼的军营生活,用尽办法想从部队调回都市,甚至不惜动用高层领导关系来达到目的。最后军人的尊严和职责使他没成为被千夫所指,而是抱定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决心和抱负同战友们一起上前线,实现了军人的血就应该洒在战场上的夙愿。书中描写赵蒙生这个人物时,把他前后的心理变化和思想斗争生动描绘了出来,使得一个灵动的人物跃然纸上。
一个个生活化的人物,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人更容易接受这样一群有血有肉的可爱的人。
作者在序言中就提到,读者之所以对军事题材的作品不感兴趣。原因在于某些描写战争的作品没有战争的真情实感,把本来需要真实客观去反应的给磨平了,从而失去了震撼读者心灵的艺术力量。别林斯基说过,缺乏戏剧性的小说,是生气索然而沉闷的。这话有道理。但为了追求戏剧性,竟凭空编造故事,读来则更令人感到荒诞不经。
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卫反越战很多事迹经过追根溯源,通过对一系列故事原型进行加工!提炼而出,用讲故事方式为大家展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为了国家尊严和国民安危,用血肉之躯构筑成一道天然屏障,捍卫国土不丢失,国家尊严不受辱,后方人民能平安。
突然想起飒飒老师讲得一段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其实是有人为你默默地负重前行,只有战乱时才懂得和平的可贵。
社会的稳定,平安并不是自然而然的,是前线有人在舍身忘死,才换来后方的安宁祥和。处在和平环境中的我们该知足并懂得感恩,否则真对不起为我们用血肉之躯构筑成新长城的那些铮铮铁骨,那些舍小家顾大家的将士们,我们生活在如今这样的大好时代,在知足基础上,真该多多感恩为我们守护前线的人民子弟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