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用于炊煮食物的陶釜(不晚于公元前18000年)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陶器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厨房用具,看起来颇有宜家的风格。
但是,陶器煮肉比较慢,因为陶土的导热性能低,半天也不热,一旦热了半天还不凉,而且也没个把手,弄得大手小手烫了好几次。
两个人琢磨了一辈子也没能想出好办法,就把问题留给了儿子,儿子也没想出来,又传给了下一代,仍然没解决,于是就一代代传了下去。
差不多过了六七千年,也烫了六七千年的手。
大约在商周时期,终于有人忍不住了——长此以往,别说抓住心,就连手也快没得抓了。
正所谓欲望使人进步,他偶然发现在山上有一种金黄色的坚硬物质(天然单质铜),看起来很神秘的样子,试着敲打下来,好像能做点什么。
本着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宗旨,他偷偷用这个东西来制作了一些器皿和工具,果然效果非常棒,只可惜数量太少,如果告诉别人,那根本不够用,如果不告诉别人,独吞又不是他所愿。
他联合了几个好兄弟姐妹,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终于发现在某些金黄色(铜矿石)、鲜绿色(孔雀石)和深蓝色(石青)的石头里似乎也有这种物质。
铜矿石
孔雀石
深蓝石青矿
于是,几个思想前卫的家伙们把这些带颜色的石头放到火中去烧,居然得到了一些差不多的东西(氧化铜),又用炭来进行加工,又得到了一些与之前金黄色物质几乎一样的东西(紫铜),就是有些软,做成的器具容易变形。
紫铜
但办法总比问题多,他们发现,把另外一种黑乎乎的物质(锡或铅)掺和进去,硬度就很高了,可以做成很多东西,例如可以做成煮食物用的锅。
不过,有些奇怪的是,他们制作出来的这种东西(青铜器),颜色并不完全一样,有时候是青色的,有时候是黄色的,有时候还有灰白色和黑乎乎的,但并不妨碍煮东西吃,所以也没有人去深究。
青铜器
又过了两年千年,大家凑在一起琢磨,不行啊,我们食物很丰盛了,怎么做的都有,蒸的、煮的、烫的、烧的,也有盛水的,盛肉的,盛粥的,没个名字不好区分。
于是有学问的人就开始起名字了。
用来煮肉的叫镬(huò)、用来煮很多肉的叫鼎(dǐng)、盛饭的叫簠(fǔ)、也有叫簋(guǐ)的。用来盛水洗手的叫匜(yí)、煮粥的叫鬲(lì)、放在鬲上面蒸饭的叫甑(zèng)、多功能鬲甑一体器具叫甗(yǎn)、盛装调味品的叫豆(dòu)、盛装食用水的叫瓿(bù)、装食物的叫盨(xǔ)、煮汤用的叫鬶(guī)、宴会上装农作物的叫敦(duì)。
镬(huò)
鼎(dǐng)
簠(fǔ)
簋(guǐ)
匜(yí)
鬲(lì)
甑(zèng)
甗(yǎn)
豆(dòu)
瓿(bù)
盨(xǔ)
鬶(guī)
敦(duì)
可能是因为社会环境严酷,大家有事没事都喜欢喝几口以解烦忧,于是盛酒的器具就格外多了起来,像罇(zūn)、卣(yǒu)、觥(gōng)、盉(hé)、罍(léi)、爵(jué)、斝(jiǎ)、觚(gū)、觯(zhì)、彝(yí)等都是盛酒温酒喝酒的各种器具。
罇(zūn)
卣(yǒu)
觥(gōng)
盉(hé)
罍(léi)
爵(jué)
斝(jiǎ)
觚(gū)
觯(zhì)
彝(yí)
到了秦汉时期,由于铁的出现,改变了厨房用具的材质,大家的烹饪技术也有了里程碑式的发展。
因为用铁做的器具(铁釜)更薄更坚硬,所以烹饪技术除了蒸煮之外,又出现了“炒”这种高级形式,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术,从而推动了厨房炊具的进一步发展。
但那时,铁质器皿还不是很普遍,更多的时候是青铜器与铁器并用,只不过青铜器的实用性已经大大降低,经常作为礼器而存在。
直至唐代,铁釜才有了另外一个名称——锅。并由于铁的大量生产,从而使铁锅终于走进千家万户,一举奠定了厨房主咖的地位,统领其他各种厨房炊具。
到了明清时期,瓷器得到空前发展,他们又及时引进了新材料的厨房用具,因为瓷器保温效果好,所以温酒、盛菜、装饭用的酒杯、盘碗都更多的使用瓷器。除了炒菜还是得用铁锅之外,蒸煮等烹饪技术甚至都可以偶尔用瓷器来进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