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厌烦了室内游乐场的喧闹,想去晒晒太阳、看孩子撒欢。
回想起之前去过西安的各艺术区,时光和人文交织的映像布丁很少接触。
国内最有名的艺术区要数北京798,前身是718电子元件联合厂。自从一些艺术家来到这里,艺术和旧建筑的结合使原来几近废弃的国营单位有了新生命,就有了闻名的北京798。
西安那两年相继建好的半坡国际艺术中心和大华1935,也是类似原理。斑驳的旧厂房里透出年轻的气息和设计感,即使不懂设计,来这里拍拍照也好。
半坡国际艺术中心
半坡国际艺术区是在西北第一印染厂旧址上重新设计而来的。聚集了很多独立设计师,同时这也是个旅游区,面向大众的商业也都齐全。
从地下停车场开始,就来到了60年前的纺织厂,粗糙干净的水泥地面,压低的天花板,砖头砌成的柱子,滴答滴答有水落下的水管,望着地面的大滩水迹,我一点都不怀疑这是个旧建筑。
看似陈旧的中央街区,里面的店铺可一点都不老派。有家居设计、舞蹈中心,更多的还是书法、艺术类工作室。游人甚少,独立于世,是这些艺术家的姿态。
当然少不了涂鸦。
走出中央街区后,是一排各色建筑,酒吧、茶馆、文化设计公司等等,或休闲或文艺,总离不开艺术主题。
有一日式庭院,据闻是一对设计师夫妇的工作室兼生活区,站在门口能清晰地听到院内风铃脆脆的摆动声,这一定是俩热爱生活、有情趣的人。
艺术区怎么能没有博物馆?
上次来时看了一场旧物展览,这次倒是没赶上任何展览。
剧场也是艺术区标配了吧。半坡国际艺术区的剧场不是每周末都有剧目,门口有很多剧目预告,亲子类居多,可以定期关注各票务网站。倒是剧场门口的火车头吸引了不少目光,布丁在这里玩了好一会不愿走。
那年,布丁还在我肚中时,就带他来了这里,在铁轨上驻足许久,对铁轨的怀念该是源于童年的快乐时光。小时候,家不远处就有一条长长的铁路,火车时有经过,没有火车经过时,小伙伴们就相约在铁路上嬉闹,把父母的叮嘱抛之脑后,也不知道那时在铁路上玩耍的乐趣在哪里,可能就像布丁此时在铁轨上摆弄小汽车的乐趣一样,旁人不懂。
整个艺术区不大但小景颇多,两个小时走走拍拍地欣赏完。如果可以,找个地方坐下,融入到这种氛围里,才是设计者所希望的吧。周围有各色餐饮,渴了饿了总不至于委屈自己,文艺的同时,我们也都是生活中的人。
大华1935
大华1935的前身是大华纱厂,同样是纺织业同样是旧厂区改造,大华1935的占地面积小了许多,但因为紧邻大明宫遗址公园,人气旺了不少。
博物馆更像个纺织车间,各色机器设备向人们展示纺织业的辉煌。可以想象,曾经多少纺织工人埋头工作,为了心中建设新中国的信念、满足家中简单的生活需求,用双手一点一点织就美好生活。
我无法亲眼目睹这些场景,但总能从长辈处了解那个物质贫乏但精神丰富的年代,时至今日,还会有人怀念那个年代,不知是年代令人流连还是青春洋溢的年华让人难忘。
只是博物馆旁的书店有点冷~~~透过书店的玻璃窗,可以看到空旷的厂房里阳光和灰尘同在,少了人的痕迹,空间显得大而没有灵魂。
一直以来对建筑的理解都是建立在人文精神上,这些旧建筑的灵魂随着纺织业的落寞而消散,将来,或许有人可以赋予它新的灵魂,那时才是它新生命的真正开始。
这里的剧场不再局限于亲子剧目。艺术的包容源于来到这里的人的多样性,艺术可以离商业很近。
满墙的涂鸦也在停车的同时扑面而来,更张扬、更缤纷,立于旧墙,好像它本来就该在那里一样,和谐而不突兀。
配套商业更多的是餐饮,而游人也确实不少。
在这里,可以看到旅游业的繁华和纺织业的落寞,热闹和寂静同时存在。临南的路上游人不断,商铺林立,临北的路上几乎没有商业,游人也是走马观花地走过,无处停留。不知是商业的存在吸引了人们,还是未经设计的旧建筑不惹人爱,南北两面建筑的待遇如此不同。
它比半坡艺术区少了高冷,多了烟火气,更让人亲近。
可能是家中祖辈曾于大华纱厂工作的原因,可能本身是个生活俗人,也可能是去的那时天蓝得深刻,相比较设计氛围更浓的半坡艺术区,我更喜欢来大华1935逛逛,谁让它离得近呢?梧桐、游人、美食,大华是个艺术区更像个旅游区。
艺术区的存在,不只是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像是一座桥梁,连着艺术与普罗大众。就像我,立于门外,但心向往之。
闲来无事时,来艺术区看看,暂时脱离柴米油盐酱醋茶,假装我们依然文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