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用细腻幽默的笔触,勾画了谣言从诞生到沉寂的过程,以及传播过程中涉及到的人群角色、深层心理原因以及不同维度的分类法,可谓一部“谣言小百科”。
谣言有三个特征:1.非官方渠道发布;2.传播速度极快;3.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这点是没有想到的)。谣言的源头可能是看似专业的发言(警惕“专家”),可能是被他人听见的私房话,可能是扰乱人心的事实,也可能是错误而不自知的见证(眼见未必为真),甚至是幻想,是浪迹天涯的神话,是误解或是故意人为散发的谣言还有无恶意发表的未经证实的信息。
我们为什么要传播谣言?
1.谣言是个新闻,或多或少给人们生活带来一些影响或指示。
2.为了求证真相,在和别人讨论确证的过程中就传开了。
3.作为说服他人的论据,比如餐桌上“菠菜含铁量高,多吃变聪明”的谣言来哄骗孩子。
4.为了减少焦虑,讨论这些事的同时,就朝着减少焦虑迈出了一步。
5.觉得有趣,单纯为了享受快乐,即使并非完全无对他人或对自己。
6.谣言时最简单的社交话题,它带来的不是信息交流,而是情感方面的共鸣、个人意见的表达,它在这里就像是加强人们关系之间的跳板。
按照谣言流传中的角色进行分工,可分为挑唆者、代言人、舆论引导者(KOL)、普及者、推进者、机会主义者、调情者、消极的中转站、谣言抵抗者九大类。
任何谣言都有衰竭的一天,当人们短暂的兴趣转移时;当越传越离谱时;当支撑谣言的背景改变时。但也有谣言会卷土重来,尤其是那些信息不全,扑朔迷离的谣言;长期未得到有力辟谣的谣言;阐述特殊永恒主题,当合适的环境再现就能重生的谣言;阐述普遍主题的谣言(可分为“实现人们的愿望”和“点出人们的恐惧和焦虑”这两大类型)。
那么该如何有效降低谣言带来的伤害?
首先总结下辟谣失败的原因:谣言有趣,辟谣的内容却很无趣;辟谣过迟,人们不再关注这件事;很多谣言自带反辟谣功能;受众大脑断章取义造成记忆扭曲;辟谣发生了反作用(反而加速谣言传播);或者谣言相关的事实很难来证实。
有效的办法就是:1.改变谣言的形象(通过对谣言整体的颠覆来改变其在公众心里的形象);2.攻击谣言行为本身;3.虚构幕后敌人;4.指出人们信谣的原因;5.找到非常可靠的辟谣信息;6.打造一个长期的辟谣基地;7.防患于未然,塑造可信度。
谣言止于智者,是智者知道即便对自己无关痛痒的消息,对他人或许就是利刃,从而放弃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放弃了聊胜于无的娱乐,选择沉默和终止,成全了陌生人的一点宁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