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卫生习惯——
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非常注意养成整洁卫生的好习惯。他不管在哪里,住过的房子都没有灰尘、纸屑。痰涕之类的脏物。
一年四季总有鲜花伴随着他。书籍、稿纸、笔墨、衣被,以及茶具、烟缸等,都各有各的位置,从不乱放。
所以他每找一件用品或查一本书,总是手到擒来,从不费力。
抗战时期在重庆,老舍曾和一位作家朋友同室居住。这位作家爱吸烟,生活上不修边幅,总把烟灰弹在地板上。
老舍就特为他置买了一个大烟缸放在显眼的地方。那位作家朋友仍不注意。所以他一抽烟,老舍就监视他。一见他快弹烟灰了,赶忙提醒他道:
“哎;烟灰缸就在这里呢!”
老舍室内物品摆放得井井有条,而且都是由他亲自动手整理的。他曾说,用自己的劳动换来清洁的环境,住着舒适。
老舍的生活也很有规律。在一般情况下,他一早起床,先是练武术、打拳,早点之后开始写作,中午小憩,下午及晚间主要处理社会工作、会客或给朋友写信。
他很少开夜车,为的是不打乱第二天的生活规律,以保持精力充沛。
“习惯成自然。”正是这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帮助了身体条件并不好的老舍,使他坚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而从未中断过。
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子,北京人,满族。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
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执教期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以讽刺笔调描写市民生活。
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等校教授。1936年发表的《骆驼祥子》,表现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奋斗与挣扎,为现代文学史上杰出作品之一。
抗战期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为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作出积极贡献。
抗战胜利后赴美国讲学,1949年后回国。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1957年写作《茶馆》。
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为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著述丰富,擅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还有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剧本《方珍珠》、《春华秋实》、《女店员》等。有《老舍全集》行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