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同的宗教毫无偏见地合成一个词的话,那么这个词就是“信仰”,把信仰放在茫茫的海上,把信仰放在锋利的刀锋上。这个时候,故事的性质就会发生一个根本的变化,它变得充满了活力,温柔和智慧。同时它也会面对着滔滔的汹涌以及温柔气息。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根据加拿大作家杨.,马特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这部小说曾经被誉为世界上最不可能影像化的文学作品,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内容奇幻,主题深刻而又令人思索绵长,更因为故事中的三个主角,小孩、动物和水,一直是电影最难把握和表现的三种形象。而在精湛的现代电影技术的帮助下,李安凭借自己非凡的艺术审美,独特的人性思考和高超的电影构思,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打造了成一部堪称新式经典的电影。在视觉上和思想上,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敬仰的高度。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上映时,引起了极大范围的讨论,在影院里感受完美视角和心灵震撼的观众们,走出电影院后也没闲着,他们都试图通过寻找蛛丝马迹来印证该相信哪一个版本的故事才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李安来说,电影的故事一直都只是他的表达载体,讲故事不只是他的最终目的,李安喜欢将个人的思想掩盖在故事之下,在创作中呈现着明显的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而在思想上,更着重于寻找和表现冲突,《父亲三部曲》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卧虎藏龙》里理性思考和人性需求的冲突,而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则落脚于人性与兽性之间的关系与冲突,而人性的的直接表现在于信仰,兽性的根本目的在于生存。所以,这部电影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在讲信仰和生存之间的关系和冲突。
少年派小时候的宗教信仰几乎繁杂到了可怕,这个有些早熟的少年一直在寻找——神的存在形式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他总是通过一个神的引领走向认识一个新神的结果,尽管他身兼多种教徒于一身,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信仰哪一个宗教,看似混沌的信仰非常的不靠谱,但是派对于人性有着自己一番独特的理解。他坚定地相信在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的眼中,看到了野兽的灵魂,人性与兽性有着统一的共栖,这种想法与父亲的观点截然相反,派的父亲认为,他在老虎眼中看到的只不过是自己情感的倒影,这摧毁了他内心中的信仰根基。
在派的心里,无法找到心灵的归属的感觉,使得他像是世间的一个外乡人,关于神和生存的疑问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个始终在他心里无限不循环的无理数,而在这种矛盾中,他却要开始一场势必要依靠信仰才能存活的漂流。
电影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派的信仰寻找,具有十分明显的目的性,派关于生存意义和信仰力量的不停追问,是在为沉船之后的一切经历做着坚实的铺垫,当他和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共同身处大海中的孤舟时,人类自身固有的全部属性都浮出了水面。理查德.帕克是一桩真实船难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他最终被其余幸存的船员分食。
在孤独漂流的救生船上,无论观众愿意相信电影中所叙述的哪一个故事版本,甚至还有一些隐藏的版本,理查德.帕克都是人类兽性的代表,而派,则成为了其自身人性部分的象征。在漂流的最初几天,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占尽了上风,他将恐惧的派驱赶到了救生船之下,在由船桨和救生衣捆绑在一起的漂浮物上寻求残生。面对着严酷的生存环境,人类兽性的发威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饥饿始终是无法抗拒的有力武器,人在饥饿的煎熬下不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它能改变一切、甚至泯灭人性。而除了饥饿之外,无边的寂寞也是人类的最大敌人,派利用杂乱材料制造的小型栖息木筏与理查德.帕克所霸占的救生船之间,由一根绳索相连,这是人性与兽性在派身上的形象表现,他需要利用这一份野蛮的属性来排遣无尽的孤寂,在极端的条件下活下去,同时也必须遏制住兽性的无限蔓延。
人性与兽性在双面共存的同时不停地博弈,派一遍遍告诫自己:不要失去希望!表面上是在表达求生的希望,而内在的,是抵抗兽性对他的吞噬!如果理查德.帕克吃掉了电影中的派,那么派的身体也将不再属于派了,他将只是一只附体在派肉身上的野兽,那时的他,就已经死去了。
当救生船在大海中遇上暴风雨时,派站在雷鸣电闪中高喊着“神”出现了,而理查德.帕克却拼命挣扎在漫进船只的海水中,在象征着神的大自然面前,只有纯洁的人性,才能勇敢地站在铺天盖地的风暴中发出对神的质问,而人类兽性的部分就只能懦弱到无力地濒临溺亡。电影的特技在这里并不是在制造视觉奇观,而是成为了,人类宣泄内心情感的窗口,而试图去遏制兽性的力量本源,是派在内心中一直在寻找的信仰,尽管他不知道这种信仰,到底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着,但是他知道,神一直在他的内心深处蛰伏。所以,不管派登上了漂浮的岛屿寓意着什么,为了生存,他可能食掉了自己的同类、甚至母亲,但是他内心中的人性,都像神一样的注视着他,使他在极力生存的同时有所信仰,最终彻底醒悟,给予启示,让他重新起航,从而没有堕入无法超度的迷失丛林。
电影中的作家之所以去探访派,是因为派的叔叔告诉他可以在这里找到相信神存在的理由,面对着派给出的两个故事,他说“更喜欢那个奇幻到不切实际的版本。”而前往调查沉船事故原因的日本人在报告中也写了这个版本,尽管他们认为,这个故事中充满了不可能的荒谬,派对作家说“谢谢!”它也更接近于神的旨意。
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的神,它最终的旨意都该是人性的美好,导演李安将一些极为恐怖的寓意完美的包裹在了一件精妙绝伦的外表之下,当观众最后被惊出一身冷汗的同时,尽管他们更相信一些残酷的事实,但是他们更愿意相信那个美丽的传说,这就够了,孰真孰假、美好抑或邪恶,全部是来自于心中的信仰。
网友评论